第四部分

 怎样忽悠母亲的

 

我发现语文课本中还特别愿意忽悠母亲,忽悠母亲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忽悠孩子。课文中的很多母亲大多都有“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具有“伟光正”的气魄,大多使用“格言”式的话语教训孩子。直言不讳地说,我看到这样的母亲的“格言”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文革”时期的那些荒唐的政治口号,继而又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令人作呕这个成语。其实这不是真实的母亲,这是居心叵测之徒杜撰的母亲。这样的“高大全”母亲玷污了母爱的纯洁和神圣,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和智力。我在此选择了5课文作简要剖析。

 

 

我多想去看看

(人教版,一年级102页)

 

【课文原文】:

妈妈告诉我,

沿着弯弯的小路,

就能走出大山。

遥远的北京城,

有一座天安门,

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我对妈妈说,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

[本文根据王宝柱作品改写。]

【忽悠类型】:

在这里忽悠是“设圈套、胡说”的意思,也是“劝说、教育”的意思,也是“误导、胡乱诱导”的意思。就是,设计一个圈套,然后让妈妈胡说,通过妈妈的胡说劝说、教育孩子。再就是,通过妈妈的胡说,诱导贫穷的孩子对社会失望、不满。

【学习目标】:

(让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对学生说】:

假如我是一个贫困山区的母亲,

我不会教唆孩子去北京看看,

因为我家没有钱。

假如我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

那我不想去北京看看,

因为想去北京也枉然。

如果我患了重病,

那很想去北京看看,

但我不是看升旗仪式是否壮观,

而是想让升国旗的解放军叔叔给我捐点治病款。

同学们,我的童年时代是在沂蒙山区度过的,我的家先后在4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住过。我学的小学语文课文中也有很多课文让我们热爱北京,热爱天安门,老师还让我们经常唱一首歌《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我和我的小学同学虽然经常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但是从来没有奢望去北京看看,因为我们都很贫穷,能去一趟县城就感到很自豪了。

课文中的妈妈好像曾经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过大山,好像去北京看过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所以又教唆孩子也去北京看看,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弱智妈妈。事实上贫穷落后的山区妈妈自己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自己在贫困线上挣扎,怎么会对天安门广场的壮观的升旗仪式感兴趣?怎么会好意思教唆孩子去北京看看?

孩子们,如果你将来有一天去游览天安门广场,即使你感到很好奇,也千万不要左顾右盼,要装作很坦然,否则可能被便衣警察当作是上访人员抓起来。千万注意!

【对老师说】:

假如学生问你:“老师,想不想去北京看看?”你只能回答:“想!”如果学生又问:“老师,你去过北京吗?”如果你没有去过北京,那你该怎样回答?

【对作者说】:

中国(大陆)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谎话而不感到羞耻的人太多。

【对编辑说】:

孩子想到祖国的首都看看,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心愿,对于美国等文明、富裕、发达的国家,一个孩子想到首都看看的确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中国(大陆)对绝大多数的贫穷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幻!所以这篇课文只能诱导贫穷的孩子对社会失望、不满。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仪式的确很壮观,但是有许许多多的贫困地区的小学升国旗的仪式却很寒酸,甚至没有一根像样的旗杆。

 

(图4-1

既然国家规定每一个中小学必须举行升国旗仪式,那么国家为什么不能免费送贫困山区小学一根规范一点的像样一点的旗杆?这样的寒酸的升国旗仪式能让孩子产生自豪的爱国情感?除中国(大陆)之外,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寒酸的升国旗仪式吗?还有这样的寒酸的爱国主义教育吗?

 

 

将心比心

(人教版,四年级28页)

 

【课文原文】:

奶奶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听了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zhā)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那位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

[本文作者姜桂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忽悠类型】:

在这里忽悠是“胡说、设圈套”的意思,也是“吹牛”的意思,也是“劝说、教育”的意思。就是,通过胡说,设计一个圈套,然后让母亲吹牛,通过母亲的吹牛劝说、教育孩子。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对学生说】:

这篇课文看起来像是真事,其实十分荒唐。

哪个商店的门会很沉重?除非是店主故意难为消费者。

当奶奶向那位阿姨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居然说了那么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在公共汽车、火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每次老人(或孕妇)都会很感激地说:“谢谢!”但是我有时淡淡地说三个字:“甭客气。”有时仅仅是微微一笑。同学们,今后你们在公共汽车上要注意观察,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位的年轻人肯定都和我一样。绝不会说一套冠冕堂皇的让座的理由。你们也可以问一下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他们肯定也没有遇到过会说一套冠冕堂皇的让座理由的年轻人。

现在的人谁都知道医科大学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是当医生,医生不打针,打针是护士的工作。

将心比心的确是一种良知,是一种美德。但是编造这样的故事宣传将心比心实在是令人失望。将来我老了,如果有一个年轻人给我让座,我说了一声谢谢,他再说一套冠冕堂皇的让座的理由,我听了肯定会很不舒服。

同学们,我告诉你们一些不知道将心比心的人。编教材的出版社就是不知道将心比心,他们靠垄断的教材编辑权,残酷地榨取学生家长的血汗,他们是暴力垄断经营,他们事实上就是靠这样的粗制滥造的谎言骗钱,可恶不?很可恶!国的电力、电信、石油、烟草、银行、保险、盐业、铁路、广播电视管理等国有垄断行业也是不知道将心比心,他们凭着垄断权力残酷榨取人民血汗。可恶不?非常可恶!我感到最讨厌的就是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比如说,假如一栋200户的住民楼,那么安装一个200元钱的“锅盖”(卫星接收天线),那么所有的住户就可以自由看很多很多的电视节目,就可以随便看港、澳、台的节目,也可以看外国节目。这样每户仅仅一次性投入1元钱即可,多好!但是广播电视管理部门不让。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实施愚民政策,但是还要收费!这事实上就是让公民花钱买不愉快。可恶不?太可恶!现在的全国各地的利令智昏的房地产商也是不知道将心比心人,他们与赃官、黑社会、银行狼狈为奸,采取暴力强拆、垄断房价等恶劣手段榨尽很多家庭三代人的血汗!让很多人失去了家园,变成了悲惨的房奴!可恶不?特别可恶!像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那样的赃官更是不知道将心比心,他们嘴上叫喊着“三个代表”之类自欺欺人的口号,暗地里干着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勾当。可恶不?最可恶!很显然,将心比心虽然是一种美好道德,但是社会仅仅靠道德约束是靠不住的,因为社会中很多失去了公民监督的人是不道德的。只有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可靠的监督政府的权利和方式,才能制定并实施公平的法律和规则,才能保证社会公平、文明、和谐。

【对家长说】:

我在这里对学生的母亲简要谈谈母爱对孩子的影响。对于母亲来说,对孩子影响最关键的不是言传,而是身教。当母亲的若是经常唠唠叨叨,反而会给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有一个俗语叫:母爱如水。年轻的时候我对母爱如水理解是:说母爱如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把孩子比作禾苗,那么母爱就是春天的无声的细雨;如果把孩子比作小虾,那么母爱就是清澈甘甜的溪流;如果把孩子比作大鲸,那么母爱就是浩瀚深邃的大海。我曾经为有这样的感受而洋洋得意,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对人生和母爱的进一步体验,我从老子的一段话中悟出了母爱的新感悟。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从水中悟出了很多道理,他是这样借水阐述“”的:《老子·七十八章》中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四十三章》中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的确,自然界确实有这样神奇的现象,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即所谓的水滴石穿;而洪水泛滥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而老子哲学则是对这一条法则的高度诠释。当然,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性格。所以我现在认为,之所以说母爱如水,是因为母爱的本质虽然性柔,却给了孩子无坚不摧的力量!母爱的光辉使母亲成为孩子心理、性格与思想形成的总设计师。

 

【对作者说】:

虚假、荒诞的故事培养不出人文精神。

【对编辑说】:

我从网上搜到了姜桂华的原作,全文如下:

-------------------------------------------------------------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的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年轻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开手。当母亲向她道谢时,那位妇女对母亲说:我妈妈也和你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听了母亲说的这件小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一日,我患病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我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我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了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女儿。于是我安慰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叹了口气,她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该感谢你让我扎了三针。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我告诉她,我也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女儿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怀有一份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计较与猜疑。

-------------------------------------------------------------

很显然,原文开始的“母亲”变成了课文的“奶奶”,看病的“我”变成了“母亲”。连故事叙述者都张冠李戴,这样的面目全非的“手术”还叫改写吗?这样的“改写”还有什么可信度?

看来你们也看出原文的可信度不高,所以你们让“母亲”变成“奶奶”,是为了突出“老”,让“为长者折枝”显得更真实些;把看病的“我”变成“母亲”,是为了让读者产生亲眼目睹的功效,产生旁观者清的功效。删改者的意图达到了么?这样的雕虫小技只能暂时糊弄一下孩子。

我想,你们中的大多数人肯定有尊老爱幼等一些基本的公德意识,你们年轻的时候也肯定给老人或孕妇让过座,当老人或孕妇感激地说“谢谢”的时候,你们也都说一套将心比心的冠冕堂皇的让座理由吗?你们难道也不知道医科大学的大学生不学习打针吗?

 

 

流动的画

(北师大版,二年级20页)

 

【课文原文】:

呜——

火车开啦!

妈妈说:“快看哪,

窗外有一幅流动的画!”

啊,真的!

小河弯弯曲曲,

山腰飘着白纱。

汽车往来穿梭,

路边开满鲜花。

水库好似明镜,

山坡点点人家……

我连忙打开画板,

边吃橘子边画。

正要把橘皮扔出窗外,

我忽然看见——

“哦,妈妈,我知道啦!

窗外是祖国的画,

千万不能弄脏它!”

妈妈听了点头,

微笑浮上脸颊:

“祖国的画中,

还有个懂事的孩子!”

——————————

[根据称逸汝《祖国的画》作品改写。]

【忽悠类型】:

在这里忽悠是“设圈套”的意思,也是“假大空”的意思,也是“劝说、教育”的意思。就是,设个圈套,让母亲假大空;通过母亲的假大空教育孩子。

【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对学生说】:

同学们,保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是所有的文明国家的文明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的社会公德,与爱国情感没有关系。所以在哪里都不能随便扔垃圾,在哪个国家都不能随便扔垃圾。所以这母子俩的想法是错误的,是虚伪的,是荒唐的。难道因为“窗外是祖国的画”,才“千万不能弄脏它”?如果窗外的画不是祖国的,就可以随便弄脏它?难道在美国不随便扔垃圾就是爱美国了?难道在日本不随便扔垃圾就是爱日本了?

同学们,我经常旅行,在国内看过很多“流动的画”,在汽车上看过,在火车上看过,在轮船上看过,在飞机上看过,在索道上看过,却从来都没有产生过爱国情感。

孩子们,在我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带他旅游,带他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让他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大自然,我和妻子从来没有唠唠叨叨,更没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想全世界的99.9999%以上的父母都是和我一样的。

孩子们,我认为真正的爱国之心是不能随便用语言表达的一种神圣、纯洁的、高尚的情感。有一次我在一个发达国家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公园游览的时候,却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里的景色虽然很美,但是这不是我的祖国,这里没有我的家,这里没有我的亲人和朋友……我突然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告诉我的一句民间俗语:孩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孩子们,我知道妈妈是对我最关爱的人,她给了我生命,又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但是我今生从来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我小的时候经历了许多苦难,我曾经怨恨过社会,后来国家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免费上学,我从此放弃了对社会的怨恨,我从此内心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地感激之情,虽然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是努力工作,但是我今生从来没有说过:“祖国,我爱你。”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华人青年自愿参加了空军,他们的使命是与日本鬼子在中国的蓝天上决一死战!一批又一批的自愿参战的华人青年壮烈牺牲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愿参战华人青年又来了,虽然每一批华人青年都是做好了战死的思想准备,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留下“爱国”的遗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中,从监狱中放出的所有的罪犯没有一个人逃跑,都拿起刀枪与鬼子血战到底!孩子们,真正的爱国之心就像母子之爱一样,是不能随便用语言表达的,是不需要教育的。美国的语文课本中没有叫喊爱国口号内容,美国的父母和老师也没有唠唠叨叨教育孩子爱国,美国的政客在任何方面更不敢教育人民。但是美国的人民大多数都十分珍爱自己的国家。我们国家的那些神不知鬼不觉地潜逃外国的成千上万的赃官,平日就是经常叫喊“爱国”口号的人,就是嗜好教育人民爱国的人。

【对家长说】:

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难以估计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作家、诗人等等,所以父母在带着孩子旅游的时候,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的某些观念误导孩子,要让孩子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否则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里我介绍一下胡适的母亲是怎样教育他的。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名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抗战时期(1938~1945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4岁时父亲便不幸病逝了,从此,母亲冯顺弟便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胡适留学美国,学成立即回国。我看了《胡适自传》胡适深情地怀念了他的母亲,但是没有发现一句他的母亲对他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话。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如果胡适的母亲是个“母老虎”,如果在胡适出国前板起面孔对他进行“到美国以后好好学习,学成之后一定会来报效祖国,才不愧为炎黄子孙……”之类的爱国主义的训话,说不定胡适真的就不回来了……

【对作者说】:

童诗笔法讲究稚拙可喜,但稚拙绝对不是装嫩——不是把虚伪的政治“演说家”的僵硬面目软化为妈妈的微笑,更不是用孩子的稚气去承载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你这样的拙劣的“诗”与“屎”一样,既沾污了“母亲”,也沾污了“祖国”,还沾污了孩子的纯洁的心灵。罪过啊!

【对编辑说】:

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是完整的,事物之间是彼此融通的,万物都是有情有灵的,孩子们的神奇的丰富的想象力会在任何你们意想不到的事物之间建立甜蜜的关联。而这幅“画”中,描写呆板、冷硬,比喻拙劣、僵化;各个景物面无表情,各自冻在那里,冻在平庸和俗套里。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祖国”这样的词语在这里出现得太突兀,这个巨大的意义“祖国”在孩子与自然之间横插一杠,把孩子与自然的神秘联系无情地阻绝了,孩子面对大自然的丰富想象就这样被盘剥得干干净净!你们捉弄了天下的妈妈,也伤害了天下的孩子。你们把未来的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作家、诗人等等,都扼杀在童年时代,这事实上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啊!靠这样的拙劣的课文教育学生爱国,只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国家失望、绝望!

坦率地说,你们也曾经都被蒙骗,现在你们又蒙骗下一代,难道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蒙骗下去?这样的蒙骗还能维持多久?

 

 

祖国在我心间

(北师大版,二年级22页)

 

【课文原文】:

小小的地球仪摆在眼前,

妈妈夸我眼睛真尖:

第一眼就找到了中国,

像只金鸡昂首在太平洋边。

第二眼就找到了北京,

辽阔的版图上那红色的星点。

第三眼就找到了故乡福建,

隔海望去是祖国的台湾。

若问我眼力为什么这样好,

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间。

——————————

[根据李昆纯《地球仪》改写。]

【忽悠类型】:

在这里忽悠也是“胡说、设圈套”的意思,也是“吹牛”的意思,也是“误导、胡乱诱导”的意思,也是“恶搞”的意思。就是,通过胡说,设计一个圈套,然后“我”先吹嘘妈妈,又自吹自擂;通过“我”自吹自擂,诱导孩子向“我”学习爱国。对二年级的孩子介绍地球仪纯属恶搞!

【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对学生说】:

同学们,你们见过地球仪吗?有几个同学见过地球仪?你们会看地球仪吗?有几个同学会看地球仪?你们谁和妈妈一起看过地球仪?你们谁知道太平洋?你们谁能从地球仪上一眼看出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我想,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同学几乎没有。

同学们,坦率地说,从爱国情感来说,我很鄙视作者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我一看到中国地图的“金鸡”图案,心中就有一种特别的郁闷和伤感。因为这个“金鸡”图案是二战之后前苏联强加给当时的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的一个屈辱,也是强加给全中国人的一个屈辱。现在的蒙古国等大片区域原本是中国的领土,是在专制、独裁的前苏联政府的教唆、支持下外蒙古才独立出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对连年战乱留下的烂摊子,中国(大陆)急需要迅速恢复、发展经济,迫切需要技术、资金和人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的政策,新中国就只能依靠苏联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援助,所以也就只能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从维护组国统一的角度来看,蒋介石和国民党还有值得赞赏之处,1953年蒋介石领导的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宣布不承认外蒙古独立。当时的台湾“中华民国在联合国仍然拥有中国的合法代表权,并且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所以“中华民国”宣布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联合国对此予以认可。这就是至今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版图上还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据。

 

(图4-2)中华民国地图

长期以来很多人喜欢指责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但事实上晚清政府时期的中国疆域比民国时期的疆域大很多。清朝灭亡之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对蒙古等很多地区失去了实际的控制能力,所以沙皇政府趁火打劫,强行占领了东北地区的很多地域。

 

(图4-3)清朝地图

同学们,现在的网上有很多真实的历史资料,你们长大以后可以了解很多。一言以蔽之,外蒙古独立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内部战乱,没有能力对外蒙古提供可靠的军事保护。二是,中国贫穷。

1945年,蒙古在苏联的利诱威逼下走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名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实践早已经证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就是专制、暴力、僵化、腐败和贫穷。苏联解体之后,蒙古失去了主要市场和资助国家更加贫穷,1992212日,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的总统制民主,实行议会制。新宪法当天生效,国名改为蒙古国我国从1980代起,坚决地稳步实施经济改革,逐渐抛弃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外蒙和内蒙原本就是一个民族,沾亲带故由来已久。外蒙人在走亲访友的同时,发现内蒙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所以从本世纪初“蒙古国”很多人民、议会议员和政府官员,要求以香港的模式回归中国,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回归。

同学们,我告诉你们这些历史知识,就是希望你们明白,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台湾和蒙古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时间的长短决定于中国大陆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二是,经济进一步稳步发展;三是,军事进一步强大。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民主化进程,因为只有政治民主化,社会才能真正走向稳定、和谐、不断富强的道路。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政治模式基本上还是前苏联式的,在这样的模式中谁也没有安全感,因为谁都有被暗算的可能,包括各地各级的的“一把手”。各地各级的“一把手”表面上看像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其实他们在主子的面前不过是一条下贱的狗,时刻都担心被主子抛弃了。事实上,任何时期的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也在暗地里为争端权利而决斗。从去年解密的资料得知,邓小平曾经遭受过7次暗杀!邓小平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屈指可数的大人物!邓小平这样的高级领导人都随时有灭顶之灾,谁还有安全感?而在美国,假如总统突然去世,副总统立即依法宣誓继任,国家机器依然按照固有的法治轨道平稳运行,任何人都不用担心有什么意外变故。我们中国大陆的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台湾能回归?蒙古能回归?同学们,我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你们长大了为促进中国大陆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做贡献。

孩子们,世世代代的真正的中华儿女都要牢记“金鸡昂首”的耻辱!为了促进中国大陆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孩子们,如果现在或者将来的某一个孩子,因为看了我这篇文章,成了让台湾、蒙古平稳自愿回归祖国的伟大的政治家,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一个欣慰!

【对老师说】:

我发现《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一节》的题目是《地球和地球仪》,教师用书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老师们,虽然我没有做过小学语文老师,但是我仔细研读过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所以我认为,给学生讲这篇课文,必须拿一个地球仪在课堂上演示,还要首先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以及看地球仪的方法。你们也只能用地理老师的办法介绍这些知识,但是用地理老师的办法对二年级的孩子介绍这些知识,相当于对牛弹琴。如果一个7岁的孩子通过一篇语文课文就能够正确理解地球和地球仪,那就是神童!所以我建议你们通过教研途径呼吁出版社尽快删除这篇垃圾课文。

【对家长说】:

我在《父亲的责任——我的育儿教子回忆录》一书中介绍了我通过故事教育儿子。教育孩子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都爱听故事,所以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空间想象能力更差,很难将实实在在的大地与小小的地球仪联系起来。对二年级的孩子介绍地球仪纯属恶搞!

【对作者说】:

我在网上搜到了你的《地球仪》,全文如下:

--------------------------------------------------------

地球仪在我手中旋转,

妈妈夸我的眼睛真尖。 

第一眼便找到了祖国, 

像一只金鸡昂首在东方。 

 第二眼便找着了北京, 

红色的版图上有一个星点。 

第三眼便是故乡长沙, 

紧靠在蜿蜒的扬子江边。 

若问我的眼力为何这样尖? 

祖国的形象就在我心间。

--------------------------------------------------------

你是多大的时候会看地球仪的?是谁告诉你中国“像只金鸡”?你多大的时候心间有了“祖国的形象”?

第四句应该用韵而没用韵。不知道你年龄多大了,也不知道你在多大的年龄写的这首“诗”。如果真是在少年时代写的,那值得夸奖一下,不过不应该用这种方式作践你的妈妈,你的现实生活中的妈妈肯定不会在你二年级的时候和你这样“玩”地球仪。

【对编辑说】:

从诗的韵律的角度来看,你们的修改值得赞赏。从立意的角度来看,你们的修改更虚假。

你们提前给二年级的孩子介绍地理知识,那将来的地理书的编辑干什么?你们让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教初中地理知识,那未来的初中地理老师干什么?你们以为中国的二年级的娃娃都是神童吗?在你们的孩子七八岁的时候,你们在家里给孩子讲解过地球和地球仪?你们居然能想出这样的馊主意,真是诡谲怪诞啊,真是不可思议啊!

我恳切希望你们不要再用“金鸡昂首”愚弄孩子了,“金鸡昂首”是故意回避历史的耻辱,这是无知的自娱自乐!

另外,近来从网上发现一些人在为南北朝鲜半岛说三道四。其实这不过是一些官油子和“爱国愤青”的自娱自乐。台湾、蒙古都没有回归,你们有什么资格、什么脸面对朝鲜半岛说三道四?现在的南北朝鲜没有一个好鸟,是一对丧心病狂的野蛮兄弟,是两条疯狂的恶狗,让他们自己相互恶搞好了,谁倒下了谁倒霉。希望“爱国愤青”们能够明白,古今中外的暴君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北朝鲜金氏父子说不定哪一天就象前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夫妇那样被乱枪打成蜂窝……

 

 

妈妈的爱

(北师大版,二年级8页)

 

【课文原文】: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答的泪。

 

有一回,我打破了暖瓶,

还对妈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一次老师让我们用“最”字造句,

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诉我:“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

我们都爱祖国妈妈。”

啊,妈妈的爱是亲切的教诲。

——————————

[本文作者刘丙钧,选入教材时有改动。]

【忽悠类型】:

在这里忽悠也是“设圈套”的意思,也是“吹牛”的意思,也是“劝说、教育”的意思。就是,先设一个圈套,最后让母亲吹牛,通过母亲的吹牛教育孩子。

【学习目标】: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对学生说】:

同学们,说心里话,我感觉前四段的描写还可以,感到这个妈妈有点真实可亲。事实上真实的妈妈的爱就体现在平日的一些看起来好像是很平凡的琐事中。你若细心观察你的妈妈,肯定会发现很多妈妈的爱。

但是看了最后一段,我吓了一跳!说实话,我妈妈从来就没有对我进行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妻子也没有对我儿子进行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现实生活中有哪个妈妈对孩子进行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你们的妈妈有对你们进行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肯定没有吧?

我还发现这个妈妈语文水平很差。因为老师的要求是“最’字造句”,但是妈妈的“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这句话中没有“”字,这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如果是考试的话,这句话就只能得“鸭蛋”了。如果老师要求用“都”字造句的话,这个妈妈的话就很符合要求了,因为用了两个“”字。今后同学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决不能像这个妈妈这样信口开河。

同学们,在当前的中国(大陆),课文中的想法有些天真,因为如果一个没有防范能力小孩子自己走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随时都会遇到危险,可能会遇到仇视社会的心理严重变态的人,这样的人可能会使你突然遭受灭顶之灾!如果是富人家的孩子,危险性更大,因为现在的贫富悬殊太大,很多穷人有仇富心理,有仇富心理的人通常使用绑架的手段报复富人。现在中国(大陆)城市的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门口都是有很多警察(保安)保护孩子。所以现在的中国(大陆)的父母接送孩子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关爱,更是为了保护你们的生命安全。事实上,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抽调大量的警力护送小学生上学,有的还是全副武装的特警。请同学们看如下这三张照片:

 

(图4-4)

 

(图4-5)

 

(图4-6)

同学们,这些照片就是现在的一些孩子的生活的记录。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搜到的,在网上这样的照片很多很多。警察保护孩子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中国(大陆)从前的孩子上学不需要警察保护?为什么美国等所有宪政国家的孩子上学不需要警察保护?为什么同是中国的香港、澳门的孩子上学不需要警察保护?为什么同是中国的台湾的孩子上学不需要警察保护?究竟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中国(大陆)的社会出现了严重问题,出现了严重问题的社会必须要进行文明的变革。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促进社会文明的变革做贡献。我希望你们长大了以后也要认真思考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促进社会文明的变革做贡献,要让你们的孩子不需要警察保护,不需要家长保护,自己高高兴兴地上学。

【对作者说】:

假如你的孩子现在正在上小学,你一定要坚持每天护送她(他),最好兜里装一把匕首。这是我对你的真诚的忠告!孩子不需要警察、家长保护而安然无恙才是真正的和谐的文明的人类社会。

【对编辑说】:

编辑们,母爱是绝大多数动物的一种崇高的原始本性,正因如此,地球上才有了千姿百态的生命活动。人类的母爱既有动物的崇高的原始本性,又包含了人类最朴素最本真的圣洁的情感,因而母爱本身就是一种伟大!而你们却对母爱进行空洞的虚伪的“拔高”,太突兀!太荒唐!这是对“ 母亲” 和“ 祖国”的双重亵渎。这样的亵渎令人作呕!请原谅我的坦率。

我查到了刘丙钧的原文,你们改写了最后一段。最后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

---------------------------------------------------------------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

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诉我:“最该爱的是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

看来刘丙钧的造句没有错,是你们改写错了。看来你们连小学生造句的水平都不具备,是谁让你们这些不学无术的人当编辑的?这分明是误人子弟嘛!

再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文体也感到困惑。说是诗歌吧,但是不押韵;说是散文吧,却排的一行一行的。这到底算是什么玩意?

一个人是否爱自己的家不是靠家长口头教育出来的,靠的是天然的血缘关系,靠的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无言的情感交融。同样,一个人是否爱自己的国家也不是靠家长、老师、领导口头教育出来的,靠的是天然的国籍关系,靠的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无言的情感交融。我初中毕业就被迫辍学了,如果没有邓小平恢复考试升学的公平制度,那么我就成了半文盲了。我从小头脑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如果社会逼迫我成了半文盲,那我肯定怨恨社会、怨恨国家。在民主、文明、法治的现代宪政国家里,国家是公民创造的,公民是国家的真正的主人,公民的权利是管理好自己的国家,而没有向国家表示爱的义务。长期以来,咱们的一些居心叵测的贪官特别嗜好教育人民爱国,就像一个不关心孩子死活的泼妇经常要求孩子爱自己一样。美国的家长和老师都没有教育孩子爱国,小学课本中也没有爱国主义口号,但是美国人没有偷渡到别的国家去,更没有人偷渡来中国。我们的一些赃官叫喊爱国主义口号最响亮,但是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到美国去了。如果国家成了某些利益集团剥削、压迫民众的工具,即使把所有的课文都变成爱国主义口号,那又有何用?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前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脏官也嗜好教育人民爱国,但是他们不都已经亡党亡国了吗?朝鲜金家王朝的皇帝和脏官也嗜好教育人民爱国,但是他们的人民是在想方设法偷渡、潜逃,就像是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人民想方设法偷渡、潜逃香港一样……

你们在谷歌中输入“大逃港”搜索,就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文字。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中国大陆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展示。当年就是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使邓小平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你们用翻墙软件登录谷歌,分别输入“群体性事件”和“偷渡”搜索,也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文字,还会发现很多惨不忍睹照片、视频。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和惨不忍睹照片、视频,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大陆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展示。如果现在的领导对现在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和惨不忍睹照片、视频麻木不仁,那你们今后千万不要在任何场合再说“爱国”这两个字了,否则就是沾污了“爱”和“国”这两个美好的字眼。

 

第五部分

怎样忽悠作家的

 

我发现小学语文编辑好像患了一种妄症,除了古典诗词、毛泽东的诗词和文章之外,不管是谁的作品,都要劈上几斧——改写。好像如果不砍几斧,就不能显示他们改写水平的高明。结果被编辑改写过的佳作变成了两种新玩意:一种是“鸡肋文章”。编辑经常大刀阔斧猛砍一气,结果很多好文章被砍得面目全非,变成了鸡肋文章。鸡肋就是鸡的肋骨。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之事物。我对后来的央视春晚和赵本山的小品的感觉就是鸡肋。我从前比较喜欢赵本山和他的小品,自从他给蚁力神做广告以后,我就很讨厌他那张神秘兮兮的皱皱巴巴的老脸,也不再喜欢他的小品。但是赵本山却一直在央视春晚忽悠,所以后来的央视春晚和赵本山的小品在我眼里就成了鸡肋。不看吧,还有些念头,看了又感到很无聊。我发现编辑制造语文鸡肋文章的水平超高。也就是说,编辑忽悠作家的一种手段是把他们的佳作篡改鸡肋文章。另一种是“谎言文章”。编辑忽悠作家的另一种手段是,对原作进行恶意篡改,把举世闻名的佳作变成了令人作呕的谎言。被忽悠的作家主要有三类:一是,上世纪20年代前后的老作家;二是,古典名著作家;三是,名扬全世界的外国著名作家。在这方面被忽悠的作家很多,但是我仅选三个代表作简要剖析。

 

 

鸟的天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0页)

 

【课文原文】: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条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小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一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叫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一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

[本文作者巴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忽悠类型】:

在这里被忽悠的就是已故老作家巴金。这种忽悠方式是“恶搞、恶作剧”的意思,也是“鸡肋”的意思。就是,编辑把老作家巴金《鸟的天堂》内容恶搞成鸡肋。

【学习目标】: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对学生说】:

为了让同学们明白编辑是怎样恶搞巴金的,我先将巴金的原文照搬如下:

------------------------------------------------------------------

鸟的天堂

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我们划船去!陈提议说。我们正站在学校门前池子旁边看山景。

好,别的朋友高兴地接口说。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河边。那里有个茅草搭的水阁。穿过水阁,在河边两棵大树下我们找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一个朋友解开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流去。

三个朋友划着船,我和叶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那里就是朋友叶的家乡。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我说许多棵榕树的时候,我的错误马上就给朋友们纠正了,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棵榕树,另一个朋友说那里的榕树是两棵。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我却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

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只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道。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绿叶丛中垂着累累的红色果子。我们的船就往那里流去。一个朋友拿起桨把船拨进一条小沟。在小径旁边,船停住了,我们都跳上了岸。

两个朋友很快地爬到树上去,从树上抛下几枝带叶的荔枝,我同陈和叶三个人站在树下接。等到他们下地以后,我们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叶的家乡去,就是那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陈的小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个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我们的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朋友陈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走吧,叶催我道。

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流去的时候,我还回过头去看留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有一点的留恋的心情。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9336月在广州

选自《旅途随笔》

------------------------------------------------------------------

巴金的原文很流畅,任何一个同学都会很明白了。我在这里简要总结一下编辑的恶搞给巴金的《鸟的天堂》造成的四大伤害:

其一,从小学的角度来看,该文可以算是一片记叙文,就是巴金的一篇游记,记述了巴金发现“鸟的天堂”的过程。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记叙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但是编辑随意删除了“陈的小学校”,就给该文造成了“地点”的缺失,就等于让读者不知道巴金的行踪了,给读者的感觉是巴金到了一个没有名字的世外桃源了。这样一来,给人造成的错觉好像是大作家巴金居然不知道记叙文的三要素。

其二,删除了原文里对一些周围环境的描写,造成了作品的失真。例如:“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和“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被删除,给人的感觉是除了那棵大榕树,什么也没有了。这还能算是鸟类的天堂吗?分明是一个阴森森的恐怖的幽灵的世界!

其三,用抽象乏味的素描性词句代替原作的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丧失。例如,把“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篡改为“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这样就抽空了原作的真实和生动。

其四,肆意篡改原作的词句。篡改之处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我就不再细说。我要谴责的是,编辑的这种肆意篡改,是不自量力的表现,是自作聪明的表现,是自命不凡的表现,是弄巧成拙的表现,是不尊重作者的表现。

【对老师说】:

编辑把巴金等老作家的作品恶搞的面目全非,是在自作聪明,是在耍弄孩子。事实上很多课文把原作篡改鸡肋文章,恳切希望你们能够还原所有被肆意篡改的作品,让学生品尝原作的美味。

【对编辑说】:

假如我是一个学生,假如《鸟的天堂》是我写的一篇作文,假如你们是我的语文老师,当我知道自己的作文被修改的这样面目全非的时候,那我今后一点写作的自信心都没有了。事实上你们就是把自己当作是高明的语文老师,而把巴金当作刚学习写作文的小学生了。如果巴金还活着,你们敢这样恶搞他吗?在我国鸟语花香的美妙之地很多,如果你们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巴金高很多,那干脆把巴金的文章删了,自己另起炉灶。

 

 

少年王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33页)

 

【课文原文】:

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诸暨。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同王冕来到隔壁秦家。秦家人牵出一头水牛来,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离这不远就是七泖湖,湖边的草地上有几十棵合抱粗的垂杨柳,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喝水。我每天供你两顿饭,早上再给你两个钱买点心吃,只是做事要勤快些。”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来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自此以后,王冕就把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些颜料,学着画荷花。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神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乡里人见他画得好,竟拿钱来买。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到了十七八岁,王冕离开了秦家。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

[根据吴敬梓《儒林外史》回目改写]

【忽悠类型】:

在这里被忽悠的就是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这种忽悠方式也是“恶搞、恶作剧”的意思,也是“鸡肋”的意思。就是,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部分内容恶搞成鸡肋,让学生品尝鸡肋的味道。

【学习目标】:

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兴趣,。

【对学生说】:

这篇课文主要是根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改写的,现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原文摘录如下:

------------------------------------------------------------------

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磊落的人。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居住;七岁时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黹,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著我替人家做些针黹生活赚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隔壁秦老家,秦老留著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给王冕。指著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柳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玩耍。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他母亲谢了扰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门来,母亲替他理理衣。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王冕应诺,母亲含著两眼眼泪去了。

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著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著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著。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著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

------------------------------------------------------------------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有能力完全看懂经典原文,我也相信你们的鉴赏能力,所以我不想再对课文发表评论。我只对你们说,《儒林外史》是少数的白话文古代经典,完全适合五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阅读,你们如果能仔细阅读三遍《儒林外史》,那么作文水平肯定会大幅度提高。

另外,你们不要用现代的眼光看待王冕的妈妈。从王冕的年龄推断,他妈妈也就是40岁左右,一个40岁左右的妈妈让儿子用牛车拉着玩耍,看来不合适。但是,我国古代的女人都被缠足,丧失了劳动能力。如果丈夫死了,就只能靠儿子养活,这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个共同悲剧,所以你们不要误解王冕的妈妈。

【对老师说】:

我发现不少课文肆意篡改经典,把经典恶搞成鸡肋,对孩子的毒害实在是太大了,恳切希望你们在讲课的时候能还原经典。

【对编辑说】:

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完全能够看懂《儒林外史》,你们用课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儒林外史》难能可贵。

早在1920年,钱玄同就说:“《水浒》还是方言的文学,《儒林外史》却是国语的文学了……《儒林外史》出世之日,可以说它是中国国语的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鉴于篇幅、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特点等原因,对经典做些必要“手术”处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改写没有人会非议。但是,你们这样的自以为是的面目全非的改写算是什么玩意?不是恶作剧是什么?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其文字锤炼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稍微改动就会使经典严重受伤。比如说吧,你们把“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改为“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你们肯定是以为“晶莹透亮”比“滚来滚去”洋气、典雅,是吧?这说明你们鉴赏能力有问题,所以你们根本不尊重经典。事实上是,“滚来滚去”没了,经典中的灵动的妙趣也没了!经典不是哪些人评出来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提炼出来的珍品,所以恳切希望你们今后以虔敬之心对待经典。否则,如果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那就只能贻笑大方了。如果你们认为自己是大才,如果你们以为自己比经典作家高明,那就干脆把经典删了,换上你们自己的大作,堂堂正正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让学生都学习你们的大作。

 

 

不愿长大的姑娘

(北师大版,三年级77页)

 

【课文原文】:

有个小姑娘聪明伶俐,爸爸妈妈都很爱她。

但是,她的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天不亮就出门了,星期日也经常不在家。

小姑娘问妈妈:“别人的妈妈都能带他们上动物园,你为什么不带我去呢?”

妈妈说:“爸爸是司机,妈妈是送奶员,工作离不开身呀!”

“为什么工作离不开身呢?”

“等你长大就明白了,那时你就不缠着妈妈了。”妈妈说。

小姑娘不高兴了,说:“我不愿意长大!”

但是,小姑娘心疼妈妈呀!她对妈妈说:“好吧,我就不上动物园吧。每天早晨您上班前,不要照顾我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做吧!”

小姑娘每天早晨自己洗脸、叠被、吃早饭。可是她梳小辫子时,因为胳膊太短,够不着后边。她想:要是我能长大一点就好了!她每天都这样想,果然就长高了一些,胳膊也长长了。

有一天,妈妈得了重病,只能卧床休养。小姑娘对妈妈说:“您放心吧,我会让大家过得很好。”她买菜,洗碗,做粥。可是她的个子太小,洗碗够不着水池。她想:要是我能再长大一点就好了!她每天都这样想,果然又长高了一些,能洗碗、洗衣服,还能晒衣服。

妈妈病好了,但是还比较虚弱。小姑娘对妈妈说:“你出去晒晒太阳吧,或者去公园散散步,我来做家务事。”她擦玻璃,刷厨房,收拾衣柜,还帮妈妈送奶。

看到镜子里自己变得高大起来的身体,小姑娘自言自语:“唉!没办法,我还得再长大一些,这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妈妈。”她每天都这样想,果然又长高了一些。

不知不觉,小姑娘长成了一个高个子的漂亮姑娘。人们赞美她善良、能干,她微笑着心里想:长大的感觉也不错!

————————————

[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

【忽悠类型】:

在这里被忽悠的是举世闻名的佳作《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的作者,意大利儿童文学大师贾尼·罗大里。这种忽悠方式也是“恶搞、恶作剧”的意思,也是“谎话”的意思。就是,把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篡改成谎言文章《不愿长大的姑娘》,蒙骗中国(大陆)的孩子,显然是一种恶搞,一种恶作剧。

【学习目标】:

①学习小姑娘独立自理的精神,培育独立自理的本领。②重点了解小姑娘长大的过程,懂得长大不仅内只身体变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格的成长,学会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对学生说】:

同学们,我先分析一下这篇课文。

我很讨厌文中的妈妈、爸爸,特别是这个妈妈。如果我是这个小姑娘,当妈妈说“爸爸是司机,妈妈是送奶员,工作离不开身呀!”我就会说:“小明的爸爸也是司机,他妈妈也是送奶员,为什么小明的爸爸、妈妈有时间陪他上动物园?”如果妈妈说:“等你长大就明白了,那时你就不缠着妈妈了。”我会说:“我长大了就自己去动物园了,我缠你们干什么?”

你们大了的时候就会明白,即使公交车司机也不是每天都天不亮就出门,因为公交车司机是轮班的。送奶员等任何工作也都是有休息时间的。

所以说,这篇课文是谎言文章,是漏洞百出的谎言。

同学们,下面咱们再一起看看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的原著:

-----------------------------------------------------------------

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

泰莱莎是个小巧可爱的小姑娘,大家都亲热的称她为小泰莱莎。她和爸爸、妈妈、奶奶以及小弟弟快乐地生活在山上的村子里。

战争爆发了,小泰莱莎的爸爸被抽去当兵就再也没有回来。小泰莱莎看到妈妈和奶奶整天哭泣着,就好奇地问出了什么事。“你的爸爸再也回不来了。”奶奶回答说,“战争结束了,你的爸爸却死了。”“这太不合理啦!让国王把爸爸还给我们!”小泰莱莎气愤地说。“我可怜的孩子,等你长大后你就懂了。”妈妈抹着眼泪说。

“不,我什么都不想知道。”小泰莱莎生气地说,“我不要长大,让我永远这样吧。”从那天起,小泰莱莎再也没有长大,他的小弟弟安塞尔莫每天都在长大,一直长得比姐姐还要高大。小泰莱莎的小伙伴们也每天都在长大,一直长成了高大健壮的美丽姑娘。小泰莱莎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大家都叫她“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

后来小泰莱莎的妈妈因为悲伤和劳累病倒了,家里的一切活儿都压在年迈的奶奶身上。小泰莱莎每天看到奶奶吃力地干着活儿,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这一桶水太重了。”奶奶一边打水一边说,“唉,小泰莱莎要是能帮我减轻一点负担就好了。”小泰莱莎也希望能帮奶奶干活,偷偷地试着提水,却根本提不动。

“看来只有长大一点点,只要长大那么一点儿,能帮奶奶干活就行了。”小泰莱莎说。没想到她真的就长大了那么一点儿。她到井边打水,毫不费力地将一桶水提回了家。奶奶高兴得抱着她亲了又亲。“谢谢你,小泰莱莎。”奶奶说,“要是你能帮我去叉点草料就更好了,今天下午我的胳膊真痛。”

小泰莱莎马上跑到牛棚用手抓住草杈,但杈子重得像块铅似的,怎么也提不起来。“我得再长大一点点就好。”话音刚落,她真的又长大了一点儿,很轻松地就帮奶奶干完了活。

不久奶奶过世了,妈妈仍病倒在医院里,家中的一切活儿落在了小泰莱莎身上。弟弟才上小学一年级,小泰莱莎每天除了要安排好弟弟的生活外,还要打扫房间,喂牛,喂鸡,去园里干活……到了晚上,再困再累她也得洗这洗那,还要把弟弟的衣报补好烫平。“看来,我还得长大一点才行。”小泰莱莎说,“妈妈还没从医院回来,我得好好照顾弟弟。”于是小泰莱莎又长大了一点,活儿对她来说轻松了许多。

妈妈出院后,看到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小泰莱莎也长得又高又大,心里高兴极了。妈妈还没有完全康复,小泰莱莎还得把所有的活儿包了下。家中多了一个人,活儿也多了许多,小泰莱莎的负担也加重了许多。“没办法,”她对自己说,“总不能让妈妈再次病倒,我还得再长大一些。”于是她又长大了一点,成为村子里最高的姑娘。

“小泰莱莎,你不能再高了,不然没有哪个小伙子敢娶你啦。”村里的姑娘们笑着对小泰莱莎说。其实小泰莱莎根本没有想到小伙子,也没有想到自己。她只是想着怎么能多帮忙别人。当妈妈身体恢复后,小泰莱莎的活儿就减轻了,她就去帮隔壁的老大娘干活。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凶恶的强盗,他一进村就逼着大家交出一公斤的金子,否则就要把所有的住房烧掉。大家吓坏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抗,只好想办法凑齐金子。小泰莱莎知道后,立刻挨家挨户地动员村里的男人们联合起来。“我们虽然人多,但是他有武器啊。”男人们害怕地说,“我们还是满足他的要求吧。”

“那就让我来对付他!”小泰莱莎跑回家,站在镜子面前大声喊道:“我还要长大些,我要成为一个巨人。”话音刚落,她就飞快地长了起来,一直长得像烟囱一样高。小泰莱莎来到广场上,强盗看到一个巨人朝他走来,吓得拔腿就跑。小泰莱莎只跨两步就一把抓住了强盗的脖子,然后放在钟楼顶上,生气地说:“你就坐在这里吧,直到警察把你抓走。”强盗吓得不小心从钟楼上掉了下来,顿时断了气。

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小泰莱莎祝贺。“这次我长得太多了。”她说,“可是我总不能看着强盗胡作非为吧。”就在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小泰莱莎每走一步,身体就缩短一些,一直缩到中等姑娘那么大小,并且成为村里最漂亮的姑娘。

“这是怎么回事呢?”人们奇怪地问。小泰莱莎微笑着没有回答,她自己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最普通的人,只要他敢于同恶人做斗争,就能成为一个巨人。

 

(图5-1

-----------------------------------------------------------------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的鉴赏水平。罗大里的这篇童话写得多好!多么有趣!多么有教育意义!小泰莱莎一家原本是幸福快乐的,但是小泰莱莎的爸爸因为战争牺牲了,小泰莱莎的妈妈是一个多么不幸的妈妈,是一个多么令人同情的妈妈!但是编辑却把这样一个不幸的令人同情的妈妈篡改成一个虚伪的面目可憎的俗妇。太不象话了!太令人伤感了!

小泰莱莎小的时候是一个活泼、天真、人性的女孩,当家庭面临灾难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大人,多可爱的女孩!我很喜欢她!我强烈呼吁同学们向她学习!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或者有什么特殊情况的时候,懂事的孩子当然应该力所能及地为家庭做些事情。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的农村的孩子,要注意自觉理解父母。父母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很不容易,为的是养家糊口,这是生活所迫,没有办法。

长大之后的小泰莱莎面对强盗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不畏强暴的勇敢的姑娘!钦佩!

同学们,为了写作的需要,我经常从网上收集一些有价值的创作素材,我将各种素材的网址分门别类保存起来。2009年,一个作家朋友告诉了我几个网址,我看了以后很震撼,就把那几个网址保存起来。编辑恶搞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那几个网址。其中一个网址的题目叫《对越反击战烈士陵园前烈士母亲可怜的半瓶矿泉水组图)》,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

中国青年报2008411日第10版刊登的半瓶矿泉水祭奠儿子图片,是解放军某部宣传干事周凤武同志今年清明节在麻栗坡烈士陵园拍摄的,图片上老母亲伤心痛哭、悲痛欲绝。烈士墓前没有鲜花、水果、烟酒糖茶,就连农村人上坟必备的香、纸都没有,只有那半瓶云南山泉,还是老人在路上舍不得喝而省下的。

 

(图5-2

烈士叫陈文陆,云南省沾益县人,汉族,初中文化,19625月生,19821月入伍,35208部队56分队班长,共产党员,1984428日在收复老山战斗中牺牲,荣立三等功,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第108号位。

陈文陆牺牲后,母亲第一次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他,祭品却只有老人在路上舍不得喝完的半瓶矿泉水和撕心裂肺的唤儿声,24年了,老人为什么才第一次来呢。就象老人对陵园管理人员说的那样:知道儿子去了,埋在麻栗坡,我们每年都想来看看,但家里困难,没有路费,我老了,怕今后没有机会,今年就凑点路费来了。其实从沾益到麻栗坡不过500多公里,可那么多年来烈士的母亲竟然因为没有路费,而不能到儿子的墓碑前看一眼。52号,笔者随陵园管理员找到陈文陆烈士的坟墓,管理员说:“今年他妈妈来了,老人伏在墓碑上,哭声撕心裂肺,让在场人心都碎了。老人痛失爱子之苦不言而喻。儿子在战斗中"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非常高尚,可给母亲留下什么呢,只有痛苦、悲伤、无奈和失去劳力后的贫穷。

据烈士陵园管理人员介绍,麻栗坡烈士陵园埋葬着900多位南疆作战牺牲的烈士。其中还有近300位烈士的家属没有来过,基本上都是没有路费而不能来,有些家属来了确没有返家路费。英雄一次流血牺牲,老人一辈子悲伤流泪,20多年确因为贫穷而看一眼儿子坟墓的机会都没有。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儿是娘的心头肉啊。儿子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做父母还应该这样遭受贫穷和痛苦的折磨吗?

------------------------------------------------------------------

同学们,我现在明白编辑为什么恶搞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了,如果他们不把《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篡改得面目全非,那么烈士陈文陆的亲属的后代看了《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就会联想到陈文陆烈士和他的贫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而现实生活中有不知其数的母亲像陈文陆的母亲一样……

同学们,编辑编选了很多对你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可以说为国捐躯的烈士是最爱国的人了,但是烈士捐躯的结果是让他们的母亲变成了无依无靠的穷人。了解陈文陆的母亲的现状的孩子,他们会相信那么爱国课文吗?他们将来还会自愿为国捐躯吗?同学们,我告诉你么这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为促进国家的公正、文明做贡献,让当官的不敢随意贪赃枉法、不敢随便挥霍浪费人民的血汗,让每一个母亲(特别是烈士的母亲)能安度晚年。

【对家长说】:

希望家长不要被这篇谎言文章误导。

如果一对夫妇连陪孩子要求去一趟动物园的愿望都满足不了,那么你们就不应该生孩子。

希望世上的爸爸、妈妈都不要以不正当的理由拒绝孩子合理的正当的要求。

常年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务必注意想办法与孩子沟通感情,有电话的要经常打个电话与孩子交流,没有电话的要写信,至少两个星期写一封信。哪怕是一封几句话的信,对孩子的幼小心灵也是一种巨大的安慰。

【对老师说】:

我恳切希望你们把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介绍给学生,很多学生肯定会因为这篇文章喜欢上了罗大里的童话。我还发现安徒生等一些外国作家的名篇也被编辑恶搞了,恳切希望你们能够还原所有被恶搞的作品。

【对编辑说】:

你们把一篇举世闻名的佳作恶搞成荒唐的谎言,你们打着罗大里旗号蒙骗孩子,这是故意败坏罗大里声誉!沾污了罗大里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再说,儿童的成长是在身心和谐的互动中不断超越的过程。孩子的过早懂事和承担家庭的重担,对他们都是一种剥夺。成年人有责任为孩子扛起一片幸福、快乐的蓝天,而不是将项天立地的工作推卸给孩子。你们的虚假的的空洞的荒唐的道德说教有什么说服力?

你们看了《对越反击战烈士陵园前烈士母亲可怜的半瓶矿泉水组图)》这篇文章有何感想?

 

第六部分

 怎样忽悠其他的

 

小学语文还忽悠了很多事物,忽悠很多事物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忽悠孩子。我在此选择了11课文作简要剖析。

 

 

检阅

(人教版,三年级56页)

 

【课文原文】:

临近七月,波兰首都华沙和往年一样准备欢庆国庆节。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里,一些儿童队员正在开会,讨论参加国庆检阅的事。

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一个队员大声说。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

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

——————————

[本文作者是波兰的阿·卡斯基,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在这里忽悠是“蒙骗”的意思,也是“闹剧、恶作剧”的意思。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人民共和国”早已经被波兰人民无情地抛弃20多年了,但是编辑还用这篇课文蒙骗中国(大陆)的孩子,就是在导演一幕闹剧,就是在搞恶作剧。

【学习目标】:

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对学生说】:

课文中所说的国庆节是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那个时候的波兰国庆节为722日,所以课文开头就说“临近七月”。198912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1991年,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波兰共和国国庆节改为53日。这个国家之所以改名,因为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波兰人民共和国”给波兰人民带来的是专制、暴力、虚伪、贫穷、腐败和痛苦。现在的“波兰共和国”是一个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宪政国家。

现在的“波兰共和国”的儿童看到这篇课文也会很惊讶,很困惑,很莫明其妙。现在的波兰人民要是看到这篇课文,他们会感到好笑,或者引起他们许多痛苦的回忆……

【对家长说】:

这篇课文还让我联想起了举世震惊的“卡廷惨案”。193991日,德国从波兰西部发动侵略战争,从而拉开了二战序幕。波兰军队在西线浴血抗敌,917日,苏军突然从东线攻入波兰,于是波兰军队立即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面对两个军事强国的夹攻之势顿时溃不成军最后20多万波军选择向苏军投降。原来两个独裁魔王私下握手达成了一个秘密肮脏交易。1939823斯大林与希特勒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两个独裁魔王的闪电战术完成了肮脏交易。德国占领了波兰西部,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苏联内务部(秘密警察)奉斯大林指示对被俘波军进行政治鉴别工作,士兵们一群群被释放了,最后剩下15000名军官。波兰军队很特别,15000名军官入伍前都是专业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教师、农艺师、医生等等,也就是说,这15000名军官既是波军的军事精英,也是波兰的知识精英。斯大林很清楚,这些有独立思想的知识精英内心是不会屈服的。斯大林觉得统统枪毙比较省事,于是命令内务部在卡廷森林等地将他们秘密处死(每人后脑打一枪),再挖个大坑埋掉。后来丧心病狂的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军宣战,斯大林被迫卷入了二战。1943年德军意外发现了埋葬波兰军官的万人坑,但是苏联反咬一口,嫁祸于德军……1990413日,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19921014日,叶利钦总统的特使皮霍瓦到达华沙,向波方移交了有关卡廷惨案20份绝密档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共中央政治局194035日关于枪决1.47万名波兰军官和在狱中关押的1.1万名波兰知识分子等公民的决定。于是被苏联隐瞒了半个世纪的卡廷惨案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毫无疑问,卡廷惨案是二战期间最为恶劣的战争罪行之一。但是,这桩暴行却被掩盖了半个世纪,成为波兰民族近代史上最惨痛的历史记忆。惨痛之处不是在于屠杀本身的残忍,更在于受害者在获得所谓的“胜利后,仍不得不接受谎言,乃至和凶手共舞……

二战之后,苏联用威逼利诱等种种卑鄙手段迫使波兰等东欧国家和前东德走了独裁、专制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以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通过秘密警察对任何人事实暴力控制……前波兰统一工人党有一个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对工人游行示威实施血腥的镇压……最后的前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人有一个明知之处是通过和平手段体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编辑说】:

你们在《教师用书》中说:“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你们用这样的课文蒙骗中国(大陆)的孩子,是何居心?

 

(图6-1

我看了这篇课文的背景图画后,感到很有趣。我记得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课本教了我们一个技能——看图说话,所以决定写一段这样的“看图说话”:

检阅台上的那些笑逐颜开的居心叵测的政治流氓,在苏联的铁拳支持下,建立了专制、虚伪、贫穷、腐败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实施苏联式的专制、独裁,他们用谎言蒙骗台下的被检阅的孩子们,玩弄个人崇拜和种种残暴手段,以损害人民利益为代价,满足他们的腐化堕落。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识破了骗局,于是跟他们展开了多年的顽强的斗争。1989年,这些孩子终于推翻了专制、虚伪、贫穷、腐败的“波兰人民共和国”,而创建了“波兰共和国”,从此波兰人民走向了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道路。

编辑们,你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背景图画恶搞检阅台上的那些笑逐颜开的僵化、愚蠢、虚伪、阴险、残暴、腐败、堕落的官僚吧?我的这段“看图说话”能否及格?

我们国家的残疾人之多居世界之最,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喜欢举行阅兵式的国家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战争中,有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伤残了,为什么我们国家从来没有让残疾人参加阅兵式?难道大家对残疾人不尊重和爱护?难道我国的残疾人没有一个具有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编辑们,我在这里提醒你们一下,当今的中国(大陆)已经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暴力社会,在这样的时代任何人都要注意自身的安全。你们的房子说不定哪一天就被强拆,你们中的某个人说不定哪一天就被赃官暗算,你们家的某个人说不定哪一天就被暴徒暗算,任何人都可能被黑社会暗算……等等。如果你们有路子的话,最好去波兰定居。因为现在的波兰已经没有了暴力,已经很民主,已经很文明,已经很富强,已经很和谐……

编辑们,这篇课文让我回想起了陈独秀的最后见解”。前苏联和波兰等东欧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突然土崩瓦解之后,很多人惋惜,很多人困惑,很多人分析种种原因。但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党的第一个最高领导人陈独秀早在1940年就在他的“最后见解”中分析了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弊端。所谓陈独秀的最后见解,是指194032日至1942513日期间,陈独秀发表的4篇文章和写给朋友的6封信中表达的观点,后人将这些文字辑为《陈独秀的最后见解》一书。简言之,“最后见解的主要内容是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

陈独秀把民主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或反动的惟一标杆,他基于民主立场对苏联的非民主制度有深刻的认识。一直受斯大林打压、命运坎坷的陈独秀说: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出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史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史大林倒了,会有无数史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是独裁制度产生了史大林,而不是有了史大林才产生独裁。”(《陈独秀著作选》,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后来的社会实践证明,陈独秀的这个观点是无比正确的!陈独秀认为,没有高于资产阶级制度的民主,根本不能算是工人国家。如果工人阶级国家不比资产阶级国家更加民主,工人阶级奋死斗争又为了什么呢?所以陈独秀对苏联的国家性质发出这样的质问这样不民主,还算什么工人国家?

陈独秀为人们明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真实价值他采用对比的方式比较英美与俄德意的政治制度:英、美及战败前法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俄、德、意的法西斯苏联的政制是德、意的老师,故可为一类)的专制政治制度。

议会选举由各党政府反对党也在内垄断其选举区,而各党仍须发布竞选的政纲及演说,以迎合选民要求,因选民毕竟最后还有投票权。开会时有相当的讨论争辩。

苏维埃或国会选举均由政府党指定。开会时只有举手,没有争辩。

无法院命令不能任意捕人杀人。

秘密政治警察可以任意捕人杀人。

政府的反对党派甚至共产党公开存在。

)一国一党不容许别党存在。

思想、言论、出版相当自由。

④、思想、言论、出版绝对不自由。

罢工本身非犯罪行为。

绝对不允许罢工,罢工即是犯罪。

 

陈独秀说:每个康米尼斯特(即共产党员)看了这张表,还有脸咒骂资产阶级的民主吗?宗教式的迷信时代应当早点过去,大家醒醒罢!”(《陈独秀著作选》,卷三,第558通过比较,陈独秀认为苏俄的专政是退步和反动的:“俄国的苏维埃制,比起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议会还不如。所谓‘无产阶级民主’、‘大众民主’只是一些无实际内容的空洞名词,一种抵制资产阶级民主的门面语而已。胡适《陈独秀的最后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胡适说,这本书足以代表陈独秀的最后思想,也是陈独秀对于民主政治深思熟虑的最后结论。认为“民主主义乃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一种动力的陈独秀,与一生鼓吹民主、自由的胡适,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编辑们,这篇课文还让我回想起了黄炎培的著名的周期律学说。19457月初,毛泽东在延安与黄炎培有一次著名谈话: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得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这就是黄炎培的著名的周期律学说。在这里,黄炎培显然是好意,是提醒,是忠告,是希望,而且满含着殷忧。毛泽东当即作出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年谱》中卷,第609~610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12月第1版。)但是建国以后,毛泽东却放弃了他已经找到的新路,而照搬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逃到台湾以后,继续实施封建独裁统治,最后居然采用了封建皇帝的世袭制,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蒋经国。蒋经国才是了不起的伟人,因为他实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挽救了国民党,他使国民党变成了开明的真正的政党,从此使台湾摆脱了专制统治,走向了民主、法治、文明的、和谐的宪政社会。

虽然现在我国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社会矛盾日益恶化,危机四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政治模式却没有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基本上还是“后封建社会”。现在温家宝总理等具有远见卓识的高级领导人也已经看清了“后封建社会”的弊端,所以经常呼吁政治改革。我认为,目前面对危机四伏的中国(大陆),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深刻反思陈独秀的最后见解”和黄炎培的著名的周期律学说,都应该向温家宝总理学习,为推动政治改革做贡献。其实中国的所有的所谓的改革就是走回头路,已经实施的农村和经济改革事实上就是回到了建国初期的状况。政治改革就是再回到1945年毛泽东找到的那条能够摆脱黄炎培的周期律的民主道路上去。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已经再次有力地证明了陈独秀的最后见解”和黄炎培的著名的周期律学说是无比正确的……

 

 

月球之谜

(人教版,三年级93页)

 

【课文原文】:

……

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

——————————

[说明:无作者。不知道编辑是从哪里剽窃加篡改的。]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月球。在这里忽悠是“胡说”的意思,也是“蒙骗”的意思,也是“误导、胡乱诱导”的意思。就是,通过胡说,蒙骗、误导孩子。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说】:

因为我在大学是学习化学的,我知道地球和月球年龄的测定方法,所以我发现了这篇课文中的错误。

关于地球和月球年龄的问题属于常规的科普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搞清楚,就立即在谷歌中输入“中国科普”检索,于是找到了“中国科普博览”网(http://www.kepu.net.cn/),在该网站查到了一篇题为《地球还能存在多久》的文章,文中说:

----------------------------------------------------------

地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了……近些年来,人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推算了各类陨石以及“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的月岩的年龄。结果,它们的年龄都是45亿年至46亿年。这说明太阳系中这些天体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同时也证明用这种方法来测定地球年龄是比较准确的。

----------------------------------------------------------

我又在百度中输入“地球和月球年龄”检索,立即找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德英两国科学家最新精确测得月球年龄45.27亿年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我根据自己掌握的相关专业的知识断定,以上两条信息是可靠的,应该是最新数据。所以课文中的数据和说法是错误的。

【对编辑说】:

课文中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对此问题我给你们进行一次科普:目前测算出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大约为38亿年。因为在地壳固结之前地球还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的时期,这段时期推算为8亿年,这样地球的年龄46亿年。明白了吗?

如果你们怀疑我的科普,请找中科院的有关专家核实。

我发现你们经常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这说明你们的科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你们在选编科普性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请有关专家审核、把关。

 

 

一面五星红旗

(人教版,三年级108页)

 

【课文原文】:

我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筏子顺流而下,到了傍晚,河面变窄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我想大声呼喊,给自己壮胆鼓劲。没等喊出口,只觉得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

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老板接过去看了看,耸了耸鼻子,还给了我。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着我打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

[本文作者李寒冰,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这里忽悠是“设圈套、胡说”的意思,也是“恶作剧”的意思,也是“劝说、教育”的意思。就是,通过“我”设计一个圈套,然后让“我”胡说,描述一个恶作剧,用恶作剧教育孩子爱国旗。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对学生说】:

这篇课文乍看好像很感人,稍微斟酌一下,便可断定这是一篇杜撰的垃圾文章。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也没有实名。在哪个国家读书?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那日?到什么河流去漂流?

[在此我特别强调说明一个问题:我已经发现了小学语文课文骗人的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缺失记叙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有时候缺失时间,有时候缺失地点,有时候时间、地点同时缺失。缺失人物一般是用模糊性的“职务名词”。如,《丰碑》中的“将军”、“警卫员”、“军需官”;《毛主席在花山》中的“警卫员”、“村长”、“大娘”、“大叔”、“一位老人”;本文中的“面包店老板”等等。同学们,今后你们一定记住,凡是缺失记叙文的三要素的课文,都是故意蒙骗你们的。]

其二,不符合漂流常规。漂流曾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涉水方式。漂流最初起源于中国的竹木筏爱斯基摩人的皮船,但那时候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存需要。漂流成为一项真正的户外运动,是在二战之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些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尝试着把退役的充气橡皮艇作为漂流工具,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水上漂流运动。现在用的漂流工具是专用的橡皮筏。“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这话是谎言,因为小小的橡皮筏没有查旗杆的地方。再说,漂流的河流多是水流湍急,在橡皮筏上查旗杆、挂红旗,那不是故意找死吗?“没等喊出口,只觉得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这段话太搞笑了!在漂流运动中,翻船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漂流的人必须有较高的游泳技术,而且都必须穿救生衣,一旦翻船可以从容逃生。而作者“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太恶搞了。游泳技术较好的人大多都会遇到过各种“险情”,所以都很清楚,即使没有救生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即使被巨浪卷入水下,会游泳的人会本能地憋住气奋力逃生,最少能憋气半分钟。学游泳的人一般都是先练习水下憋气,我年轻的时候水下憋气能超过90秒(一分钟半)。也就是我,如果我遇到意外,在90秒内我不会淹死,头脑会很清醒。

 

(图6-2

其三,侮辱外国人。我看了很多介绍外国风俗民情的实名文章,还有很多外国朋友,还到过很多国家旅游、考察。直言不讳地说,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多数国家的公民素质都比我们中国(大陆)高。比如说,在美国就绝对不会遇到见死不救的事情,就是贫穷的印度人也非常乐于助人。假如这件事情是真的,假如作者说明了情况,卖面包的老板肯定会慷慨相助,所以作者根本就不了解外国风俗民情。我们从前的宣传把外国的资本家、商人都说成是见钱眼开的吝啬鬼,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事实上,热心慈善事业已经是美国人的一种自觉的高尚的道德。现代慈善事业一般被认为始于美国,美国大富豪、大慈善家卡耐基被公认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他的名言“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被世代的慈善家们所传颂。美国的巨富都热心慈善事业。在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2004年度世界慈善家排行榜上,比尔·盖茨以绝对的优势名列第一。正因为美国的富人热心慈善事业,所以美国的慈善组织特多,目前有140多万个。因为美国的巨富都热心慈善事业,所以美国的绝大多数的资本家、商人、平民都是乐善好施的人。我坚信,任何一个美国面包店老板免费送给饥饿的人几个面包那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所以课文作者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其四,从“新买的大衣”来看,好像是冬季,只有疯子才会在冬季漂流。

其五,作者根本不了解美国等民主、文明国家的公民对国旗的热爱方式。“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这段话纯是疯话。在民主文明的国家,大多数公民都爱国旗,但没有人把国旗当作“圣物”。比如说,美国人从心底热爱他们的自由的土地,而国家也让公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感情其中包括不拘形式地热爱国旗。美国人爱国旗不是敬畏,而是随意的亲密。在用具、玩具上,都可以印上国旗图案。衣服上也有国旗。领带、帽子,甚至裤衩、拖鞋,都是美国国旗。最常见的则是国旗泳衣,国旗被分割裁剪成巴掌大,为三点遮羞。如此对待国旗,中国人可能觉得是种不敬,甚至是反动。但美国人却感到,这一切都很自然,是内心真爱的流露。国家并没有规定应该怎样爱国呀。在外国人的眼里,一个人如果把一面普通的国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那肯定是一个疯子或者弱智。

 

(图6-3

 

(图6-4

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五星红旗能像美国国旗这样允许公民随意亲密,那就证明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了真正的自信,那就说明我们的公民是真心喜欢五星红旗。

同学们,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对国旗的热爱也应该是具体的,但是没有必要把国旗神圣化。如果一个人把一面普通的国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那肯定是居心叵测,或者心理不正常了。生命是最宝贵的,为了一面普通的国旗而漠视自己的生命,这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这是对爱国情感的亵渎!

同学们,假如面包店老板是个罕见的见钱眼开的吝啬鬼,假如这件事是真的,那也说明作者的思维是异端的,心理是不正常的。面包店老板既然把一面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看得比新大衣贵重,说明面包店老板喜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说明喜欢中国,这不是很好吗?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立即说:“我把国旗赠给您,我回去以后会立即把面包钱寄给您。”这样既向外国人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获得了救命的面包。这样多好!多真实!多风趣!多智慧!这本来可以是一个风趣的两全其美爱国故事,作者却设计成饿晕的闹剧,真恶心!真弱智!

另外,将来如果那一个同学喜欢漂流,请注意:翻船是常有的事,若遇翻船,您完全不用慌张,要沉着,因为你有较高的游泳技术,因为您穿救生衣。如果你不会游泳,又不穿救生衣,那千万不冒险尝试漂流,否则就是活的不耐烦了!

【对作者说】:

我愿意以失去15天的自由为代价,验证你们的爱国旗之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九条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我想故意焚烧一面国旗,你敢在我面前用斧头砍掉自己左手的五个指头,我就不故意焚烧国旗了。也就是说,你敢用自己的五个指头为代价保护一面国旗,那就算是已经是把国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了。如果你不敢验证,我就故意焚烧一面国旗。我是为了验证你的爱国旗之心,不是恶意焚烧国旗,所以显然属于“情节较轻的”,对我最大的处罚就应该是“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你敢接受这样的简单的验证码?你肯定没有这个胆量吧?所以我鄙视你这样的杜撰荒诞故事欺世盗名的人,请原谅我的坦率。

【对编辑说】:

编辑们,在这里我只是凭着自己的游泳经验和对外国风俗民情的了解断言这篇课文是胡编乱造的。但是我没有查证的线索,你们肯定能找到作者,作者可以通过媒体实名反驳我的质疑,也看以直接起诉我,也可以按照我说的方法验证。如果作者不敢反驳,那就说明他做贼心虚了。那恳请你们立即删除这篇文字垃圾。这样的文字垃圾会让外国人耻笑啊!

编辑们,《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尊重生命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而课文作者宣扬为了一面普通的国旗而放弃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事实上是一种变态的对人文精神的蔑视和嘲笑,用这样的蔑视人文精神的荒诞的文章宣扬爱国精神,本身就是一种虚伪和无耻!

编辑们,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在一些老师的进一步误导下,肯定会有很多孩子相信这篇课文。万一那个天真的孩子受了这篇课文的误导,在某个特殊场合(比如意外失火等),为了保护一面普通的国旗而严重伤残或者丧生,谁负责任?谁负责任?!

 

 

落花生

(人教版,五年级65页)

 

【课文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

[本文作者许地山,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花生。在这里忽悠是“恶作剧”的意思,也是“劝说、教育”的意思。就是,编辑让现在的孩子看了一个恶作剧,在恶作剧中,一个奇怪的家庭中的一个奇怪的父亲,以花生为榜样教育孩子。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对学生说】:

同学们,我们先看看这个家庭荒唐不荒唐。母亲为了请到父亲回家吃花生,独出心裁地造出了一个“收获节”,还得征询孩子们的意见“好不好”。

同学们,你们谁的家像这样的家一样?你们谁的爸爸像这个父亲一样?肯定没有吧?从“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来看,平常天色不大好这个父亲就肯定不回家了,这个父亲回家好像是对妻子、孩子的一个特别的恩赐,这个父亲好像是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是吧?你们谁的爸爸像这个父亲这样?肯定没有吧?从“你们爱吃花生吗?”这句话来看,这个父亲连自己的孩子爱吃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你们谁的爸爸像这个父亲这样?肯定没有吧?母亲和孩子本来是欢天喜地请父亲回家过“收获节”,结果娘四个却被像皇帝一样的父亲板着脸孔训话一番。整个过程又好像是一个重大的工程竣工,母亲带领孩子忙忙活活举行竣工庆典仪式,领导很给面子,尽管“天色不大好”,也终于莅临检查、指导、剪彩、训话。同学们,当今社会有这样的诡异的家庭吗?

文中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这个父亲以花生为榜样把老婆孩子严肃地教育了一番。按这个父亲的观念,这样的教育可以重复多次:土豆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地瓜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山药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芋头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等。凡是果实埋在地里的作物、蔬菜的好处都很多,都可以多次重复这样的严肃教育。同学们,如果我有这样的父亲,那我肯定是吃饭就犯愁,久而久之说不定会生胃病。

再说,这个父亲不正是对家庭没有用的人吗?母亲带领孩子种花生,母亲还做了很多好吃的食品,父亲不劳而获,回家品尝美食,还道貌岸然训话一番,这个父亲不正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吗?这个父亲正像现在的贪官!

【对家长说】:

我在分析《将心比心》一文时,对学生的母亲简要谈了母爱对孩子的影响。我在这里再对学生的父亲简要谈谈父爱对孩子的影响。

《父亲的责任——我的育儿教子回忆录》中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养不教,父之过》。我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还有一个俗语叫:父爱如山。我从小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不如母爱多。当我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对父爱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觉得之所以说父爱如山,是因为如果把孩子比作山上的小树,那么父爱具有山的坚定、山的可靠、山的深沉、山的深厚、山的情怀山的希冀;如果把孩子比作在山中长大的雄鹰,那么父爱像山一样,虽然无私地为雄鹰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但更渴望雄鹰翱翔蓝天……之所以说父爱如山,是因为父爱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古今中外的一些历史名人来看,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既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我在这里以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清嘉庆3年(公元1798),一个父亲带着一个男孩参加童子试,父亲怕儿子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儿子骑在自己肩上赶路。来到考场,主考官见男孩年少,有意逗逗他,即景出了一上联,让其对下联,作为进考场应试的条件。此上联曰:“子骑父作马。”男孩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应声出下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了这个下联,赞不绝口,十分高兴地放这个男孩进了考场,结果是这个男孩考了第一。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从此以后,“望子成龙”就成了一个成语。

林则徐的父亲名叫林宾日林宾日是怎样望子成龙的呢?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他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人民疾苦,为民众所称颂。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了炎黄子孙的铮铮傲骨!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能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不是偶然的,这与他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其中父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寒酸的私塾教书先生,这位小知识分子虽然寒酸,但气节不俗,他以自己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对幼年的林则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林则徐的父亲看到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心情非常沉重。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林则徐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林宾日常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则徐四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领进了私塾旁听。林宾日善于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教育小则徐,使得小则徐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的父亲总是耐心地解答。比如,儿子问:“人为什么要念书呢?父亲说:“只有念书,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好人。有一次林则徐给父亲背诵《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刚背完,就仰起脸严肃地向父亲发问:“爹,硕鼠是什么东西呢?”“硕鼠就是大老鼠。”“那写大老鼠干什么呀?林宾日觉得这正是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便深入浅出地给独生子解答:“这种大老鼠不劳而获。农民辛勤耕作,它却坐享其成,你说可恨不可恨?”林则徐愤愤地说:“该除掉这些不劳而获的大老鼠!父亲进一步教育儿子:“一些贪官污吏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就像这些大老鼠。”林则徐发下了誓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治治这些大老鼠!

林宾日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方面注意给独生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很节俭,但亲朋、邻居有困难时,他却总是解囊相助。父亲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一次,一个土豪用重金想走父亲的后门,为其保送文童,被父亲严辞拒绝了。父亲对他:“花自己劳动挣的钱踏实,花不干不净的钱可耻。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后来,林则徐做了官,仍像他父亲一样清廉、耿直、作风正派、公正无私、了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谗佞小人为伍的高风亮节,因而名垂青史。

像课文中这位父亲经常不回家,回家就训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亲对孩子不会产生好的影响。

【对编辑说】:

许地山作为现代文学高手之一,其作品价值自有定论。但是,他的作品具有时代局限性,在中国大陆的小学语文教师中,了解许地山的家庭背景和作品的人有多少?你们是想让小学语文教师和五年级的孩子研究现代文学吗?太搞笑了吧?在当今中国有这样的怪异的家庭吗?在当今世界有这样的怪异的家庭吗?这不是“恶作剧”是什么?

 

 

金色的鱼钩

(人教版,五年级72页)

 

【课文原文】: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掣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长征路上过草地的红军。在这里忽悠是“设圈套、胡说”的意思。就是,“我”先设计一个圈套,然后胡说,通过胡说让孩子“被感动”。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对学生说】:

这个故事不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不是真实的故事。我查了一下资料,该文的作者叫陆定一,陆定一当时是红军的高级领导人,《红星》报的主编。《红星》报真实详细记载了长征,但是这篇课文记述的事情与实际情况不符。

红军过草地很艰难,但是官兵一致、相互帮助、同甘共苦,绝大多数的人终于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

文中记述的事情与实际情况不符。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第一自然段就说:“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在恶劣的草地让一个老兵照顾三个患了病的红军,而且两个还是“小同志”,这就等于把他们抛弃了。抛弃伤员和病号的军队是无耻的军队,红军如果是这样的无耻的军队,谁还愿意参加红军?根据后来的记述红军过草地的资料,在红军在过草地的时候的确有很多患病的,但都是没有患病的强壮的士兵搀扶着患病的士兵共同前进,有的是用担架抬着重伤员和重病号前进。

其二,文中说:“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看来这四个人在草地中走了一个多月。而事实上,红军开始过草地的确切时间是1935821分左右两路行军,平行前进。左路军6走出草地,右路7天。

其三,在野外吃鱼,谁都会把鱼刺随口吐在地上,怎么可能吐在碗里,“老班长”再自己跑到一边偷吃鱼刺?荒唐!

其四,文中说:“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过草地对“老班长”也是第一次过草地,他怎么可能知道“还有二十多里路”?

其五,每一个正常的人的一生中都会始终记着一些人的名字,一直到死。令人终生铭记的人一般是直属亲属、尊敬的老师、要好的同学、战友、朋友、同事等。假如课文是真事,那么作者和另外三个人就是生死与共的战友。特别是老班长,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让“我”和两个“小同志”活下来,老班长的名字肯定能让“我”终生铭记。但事实上“我”只是用“老班长”代替了救命恩人的名字。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所以很快忘记了为了他们生存而饿死的老班长;二是,“我”杜撰故事骗人。

很显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不要信以为真。

【对编辑说】:

这篇文章明明是陆定一的大作,为什么没有注明陆定一的大名?难道就是为了让小学生相信这是真事?建议在课文后面加上这样一个注明:本文作者陆定一,这是作者虚构的短篇小说,不是真事

听说陆定一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好揍。由此看来,事物的确都是一分为二的,看来“文革”中发生的的事也不都是错误的,陆定一故意写这样的漏洞百出的歪曲历史的小说蒙骗后人,就是欠揍了。

这篇课文让我有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反映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炊事员一般是40岁以上的男人——“老班长”。看来“老班长”最先是陆定一发明的文学形象。

 

 

(人教版,五年级78页)

 

【课文原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

[本文作者谈歌,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当代农村的一个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忽悠也是“胡说,设圈套”的意思,也是“蒙骗”的意思。就是,作者先胡说,设计一个圈套,再让村党支部书记胡说,然后作者再胡说。通过胡说蒙骗孩子。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对学生说】:

我一看就断定这是一个杜撰的荒诞故事。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既然该村的北面有一座通往村外的桥,那么当村民发现山洪暴发的时候,只要思维正常的人那自然是把村北的桥作为逃生的首选,那为什么一开始村民都“你拥我挤地往南跑”呢?这显然是荒唐的!村民都是先“你拥我挤地往南跑”,然后“又疯了似的折回来”。村支部书记为什么自己偷偷跑到了桥边等着村民折回来?为什么他一开始不告诉村民向北跑?

其二,在目前的中国,既然是一个村庄,那就只少有一台手扶拖拉机,所以木桥再怎么窄,也至少能够通过一台手扶拖拉机。那么“一百多号人”通过木桥时间肯定很短,也不会拥挤,更不应该“排成一队”。再说,在目前的中国,那里的村庄仅靠一座“窄窄的木桥”通向村外?那里有这么贫穷的村庄?这不是恶毒污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吗?都建国60多年了,政府还没有给一个村庄建一座桥,有这样的不关心人民的政府吗?

其三,在大难来临之际,这个党支部书记居然“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当人们走近他,还得“停住脚,望着老汉”,他才训话。如果木桥的确只能走一个人,如果是我指挥,那么在村民还没有靠近我的时候,我就会拼命地重复高喊:“乡亲们,快跑!快跑!”在村民将要靠近我的时候,我又会高喊:“木桥太窄,让妇女和孩子们的先逃,要排成一队!,会游泳的在后边!”我很清楚,有山洪暴发的地方,平日就是小河,靠近河边住的村民,绝大多数的男人(特别是40岁以上的)都会游泳。

其四,1974年夏天,11周岁的我从山洪中救了母女俩。所以我很清楚,山洪对会游泳的人来说并不很可怕,山洪绝对不会把一个会游泳的人一下子淹死。我还很清楚,山洪的流速很快,当洪水到达腰部的时候就根本没法在水里站立。但是“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的时候,老汉居然还能站着,神人也!在作者的眼里山洪是能迅速剥夺人的生命的猛兽,这说明作者根本就不会游泳,根本就没有在洪水中逃生的经历。

其五,村民都已经全部过了木桥了,父子俩还在水里讨论谁先逃!他们不是故意找死吗?假如这是真事,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他们父子两紧跟着最后一个村民过桥!

其六,木桥即使塌了也不会沉底,会随水漂流,父子俩即使不会游泳,也会知道紧紧抓着随水漂流的木桥。

其七,我对山洪很熟悉,山洪来得急,退得也快,只要雨停了,山洪会立即开始消退,在5个小时以内就基本解除危险,不可能“五天以后”。

其八,该文羞辱了我国古人的智慧。我国古人有一个伟大的创造,那就是风水学。古人在选择国都、城镇、村庄的时候,都要请风水先生仔细勘察地形、地貌。所以古人绝对不可能将村庄建在山洪可以随便淹没的地方。现在的地质工作者勘察地形、地貌的水平更高、更科学,所以新建的村庄也绝对不可能建在山洪可以随便淹没的地方。所以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村庄,这不过是无知无耻的作者臆造的荒诞故事而已。在这里顺便强调说明一点,我国古代风水学既有科学的精华,也有封建迷信的糟粕,但是在村庄选址方面还是科学的成分为主。

同学们,我再给你们讲一个我经历的真实的故事。1999年冬天,我受理了一个村的群体上访案件。我发现村党支部书记问题很严重,为了便于尽快查清事实真相,我向镇党委的一个领导建议先让支部书记停职,结果领导很为难……原来,这个村共有9名党员,每个党员都当过村支部书记,每个支部书记都因为贪污腐败被村民告下台……我曾深思过这件事,这件事看起来像偶然现象,事实上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严重腐败问题由来已久。我小时候的沂蒙山区农村就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得罪了队长干重活,得罪了会计笔杆戳,得罪了保管压秤砣,得罪了书记没法活。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反映的是1982年之前的我国农村的现实。同学们,在中国(大陆)任何地方的农村的任何一个50岁左右的农民,都能够很圆满地向你们解释这个顺口溜的意思。1999年,农村实施村委会直选之后,有些村削弱了村支部书记的垄断权,村支部书记的腐败问题有所收敛,但是很多地方的少数党员选举的村支部书记却成了全村农民直选的村委主任的太上皇,所以腐败现象依然很严重。这是我国基层领导组织的一个很严重的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的同学可以向你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了解你们村的支部书记,你就会很清楚目前中国农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对作者说】:

我对中国的农村支部书记太了解了,我对山洪更十分熟悉,所以这样的荒诞故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发现课本中有“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这样的注明,所以我想,也许原作写得很好,是被编辑篡改的漏洞百出了,所以我立即在谷歌中输入“谈歌桥原文”进行搜索,很幸运,很快找到了原文,全文如下:

----------------------------------------------------------------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人,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

嗬!原来不是个村庄,原来是个工地!

请问谈歌先生(或者女士),他们在搞什么工程?现在的工地上还有党支部?包工头是党支部书记?这一百多人的营地为什么设在山洪必经的河床里?在下大雨的时候为什么还敢在工棚里睡大觉?这不是故意找死吗?

我可以断定你根本不会游泳,所以建议你今后不要再胡诌与水有关的故事。你把山洪描述成猛兽一般,我很看不起你,请原谅我的坦率。你要是有畅游长江的气魄,就决不会写出这样的垃圾文章。你是某个作家协会的小头目吧?

【对编辑说】:

编辑们,你们在教师用书中说:“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从“塑造”看来,这不是真事,是虚构的小说。但事实上作者塑造的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包工头,你们不能随便这样蒙骗语文教师!你们和作者联合塑造的这样的漏洞百出的“桥”只能暂时蒙骗一下天真无邪的娃娃,8亿农民会有几个人相信有这样的“桥”?你们是自娱自乐。

编辑们,人民是从他们身边的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实际言行看党的形象的。不会轻信这样的荒诞故事,这样的荒诞故事就像是贪得无厌的利令智昏的脏官一样,只能是进一步败坏党的形象。你们以为将“工地”变成“村庄”就可以糊弄孩子了?如果你们不是故意糊弄孩子,那么就将“本文作者谈歌,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改为“根据谈歌的同名微型小说改编”。在教学参考书中让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是虚构的荒诞小说,就像《西游记》一样,不要信以为真。

 

 

丰碑

(人教版,五年级175页)

 

【课文原文】: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起,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

[本文作者李本深]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长征路上爬雪山的红军。在这里忽悠是“胡说、设圈套”的意思,也是“恶作剧”的意思。就是,作者先通过胡说设计一个圈套,然后再让将军胡说,最后作者再胡说。文中的将军居然不认识军需处长!恶作剧也!

【学习目标】:

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对学生说】:

我没有听说过本文作者李本深。但是我一看到“将军”这两个字,就断定这个李本深既没有参加过长征,也不了解红军历史。事实上,红军的各级军官都没有军衔,士兵或者下级称呼高级军官通常带有职务(如:刘军长、邓政委等等),有时称“首长”。从来就没有称呼“将军”的。国民党的军队也很少称呼将军,一般称“座”或者“长官”。如,蒋介石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所以他的部下通常称他“委座”,军长称军座,师长称师座,等等。

红军在爬雪山的时候,的确牺牲了很多人。这篇文章看起来好像很感人,但事实上是作者胡诌的荒诞故事,因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官没有不认识军需官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历代兵家至理名言,因为军需物资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所以军需官是部队的重要的高级军官之一。即使是新上任的最高指挥官,也至少必须首先认识两个军官:一个是参谋长;另一个则是军需官。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军队,无论是什么样的军队,最高指挥官如果连军需官都不认识,那肯定是一只百战百败的军队。文中的将军居然不认识自己的军需处长?不是恶作剧是什么?

文中说:“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由此看来,这支部队是红军爬雪山开路先锋,也就是的先头部队。事实上,军史资料记载的很清楚,19365月,担任爬雪山开路先锋的是12。团长是黄新廷政委杨秀山。他们连续翻越35000米以上的大雪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7月初到达甘孜的绒坝岔,与专程赶来迎接他们的红四方面军第30263胜利会师。黄新廷仅是个团长,一个团绝对不会有“军需处长”这么一个“大官”。

综上所述,该文是作者臆造的荒诞故事。

【对作者说】:

建议你仔细研究一下红军过雪山的军事资料,这样有利于保证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另外,希望你仔细研读一下《三国演义》,有两个好处:一是,进一步提高一下写作水平;二是,研究一下军需物资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提醒你注意三个战例:马谡失街亭、官渡之战、曹操向军需官“借命”。

【对编辑说】:

听说写历史小说和剧本的人有这样一个创作潜规则:历史是个筐,什么货都可装。但是红军的长征的历史都已经有很多明确的记载。所以描写红军的小说不能随便与军事资料严重冲突。也就是说,红军的历史不是个筐,不能什么货都装。

你们知道哪一个红军高级军官不认识自己的军需官?不认识军需官的高级军官肯定是弱智,在爬雪山的时候毛泽东已经是红军的最高军事统帅,毛泽东会任命一个连军需官都不认识的弱智做开路先锋?荒唐!荒诞!

 

 

少年闰土

(人教版,六年级76页)

 

【课文原文】: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四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刺猬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流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

[本文作者鲁迅]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一百多年前旧中国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农民的代表——闰土。在这里忽悠是“教唆”的意思,也是“误导、胡乱诱导”的意思。一方面,让现在的孩子看鲁迅这篇文章,相当于教唆孩子捉鸟、伤害野生动物。另一方面,鲁迅的这篇文章会诱导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不满心理,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目标】:

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对学生说】:

同学们,很显然,作者鲁迅和文中的闰土是一个不爱鸟、不爱护野生动物的少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个捉鸟的办法很恶毒!我小的时候,也不知道爱鸟,每年冬天也都是用这个恶毒的办法捉鸟,我的小学同学还有很多大人也都会用这个办法。正是因为以前的很多像闰土和我这样的少年喜欢捉鸟,所以才使我国的鸟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减少。在我国有很多鸟已经灭绝,有的濒临灭绝。

我小的时候不爱护鸟,主要责任在社会。那时候国家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课本中也没有环境保护的课文。再说,那时候的麻雀还被列入“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之一。19582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在我小的时候,麻雀还带着“四害”的臭帽子。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学课文也号召灭“四害”。我们那个时代的农民特别贫穷,平日根本吃不到肉。国家又提倡灭麻雀,所以我就特别爱捉麻雀,因为捉麻雀既可以改善生活,又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我和我的同学都把捉麻雀当成一件为国家做贡献的事情,所以每年冬天都用闰土说的那个办法捉麻雀。我们同学之间还相互炫耀捉麻雀的本领。从前把麻雀作为“四害”之一,是因为麻雀吃人类种的粮食,后来人们才认识到,事实上麻雀更多的时间是以农作物的害虫为主食,他是消灭庄家害虫的重要能手。

现在全世界凡是文明的国家都已经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世界都已经把鸟儿视为人类的朋友,我国也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以今天的小朋友不能再模仿闰土的办法捉鸟了,捉鸟是犯法的!

从“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段话来看,闰土和鲁迅少年时代所在的社会真好,在我国(大陆)早就没有这样的好地方了。在我8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一个小学同学太馋西瓜了,就偷摘了生产队的一个西瓜,结果被村党支部书记发现了,那个恶毒的村支部书记恨恨地对我俩拳打脚踢。我俩痛哭流涕,苦苦哀求,但是他还是残酷毒打,最后我们俩都鼻青眼肿……我同学的肋骨痛了一个多月!我们村种的西瓜普通农民没有资格吃,都是村干部吃,那个恶毒的党支部书记还把大量的西瓜送给公社的干部吃。那时候的公社干部就是现在的乡镇干部。那时候我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了我要杀了那个恶毒的党支部书记!后来我成了“天之骄子”(我们那个时代社会给大学生的一个称号),就把杀支部书记的想法忘却了,但是我产生了一个新想法,如果可能的话,我将来一定做个对贫穷的孩子和老百姓友好的清官。但是后来我又真正明白,做清官很难很难……

我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才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和我一起被毒打的那个小学同学虽然很聪明,但是没有上初中。因为我俩是很要好的哥们,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好书看,所以我经常给他讲初中课文。有一次在讲闰土的时候,他居然兴奋地说:“要是咱俩生在闰土那个社会就好了。”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他说:“我们可以随便吃西瓜啊!”我情不自禁地舔了一下嘴唇,说:“是啊。”第二年夏天的一天,我爸爸对我说,再过三天就搬家了。我把三本我喜欢的小人书作为离别的礼物赠送给了他,他很激动,红着脸说:“我家太穷了,没有合适的东西给你。”他爹在一旁抽烟,脸上也露着惭愧的神情。第二天晚上,他突然来到我家,神秘兮兮地约我到他家去。在路上我问他:“什么事?”他兴奋地说:“请你吃西瓜!”我吃惊地问:“你又偷西瓜了?”他说:“是我爹昨天晚上偷的。”进了他家的院子,他立即关上了院门。我俩兴奋地吃着西瓜,但是他吃了两块就不吃了,我问:“你为什么不吃了?”他说:“这是我和爹送给你的礼物,你多吃。”就像鲁迅和闰土一样,我和这个哥们也是“从此没有再见面”。

我的没有上高中的绝大多数的小学、初中同学成了半文盲,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到城里卖苦力的农民工……后来我每当在城市看到那些背着塑料编织袋奔波的脏兮兮的农民工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鲁迅笔下的这个闰土,就想起了我的一些小学、初中同学……

【对编辑说】:

这篇课文已经很不合时宜了,理由如下:

其一,鲁迅描写的这个捉鸟的恶毒的方法太形象、具体,任何孩子都能模仿。现在看来,这篇课文好像是鲁迅在教唆孩子捉鸟。孩子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但是好奇心特别强,若有很多孩子模仿这个恶毒的方法,就会有更多的鸟儿惨遭毒手。

其二,这篇课文会引发很多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鲁迅厌恶的很多社会丑恶现象现在依然存在,有些丑恶现象比鲁迅时代还恶劣得多。比如说,我和我的小学同学都羡慕闰土和鲁迅童年时期的社会,现在更没有随便吃西瓜而不算是偷的地方了,现在的孩子看了这篇课文肯定也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所以说,在现在的警察的眼里,鲁迅就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教唆犯!如果现在鲁迅还活着,他或者闭嘴,或者早就被“河蟹”了。

其三,我长大了之后才明白,我的很多小学、初中同学的后来的生活比闰土悲惨得多。所以我对很多丑恶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事实上,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时期都有很多农民的命运比闰土悲惨得多。经历过“三年大饥荒”的农民更会羡慕闰土,所以这篇课文会使很多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怀疑,这很不利于实现更远大的美好的共产主义目标。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我送给那个童年哥们的那三本小人书。这三本小人书分别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地雷战》。

现在看来,《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都是斯大林和他领导的前苏联共产党假造的,是前苏联共产党欺骗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和人民的法宝。我居然把前苏联共产党假造的垃圾当作是珍贵的礼物赠给了我童年的最要好的朋友,而我的朋友还很感激我,这是对我俩的天真无邪的童年的无情亵渎!前苏联共产党太TMD不是东西!

《地雷战》是我们童年时代的著名电影。最近从网上获悉,原来《地雷战》还真有其事,一个抗日老英雄又大摆地雷阵了!大意是,一个强拆公司在拆一个老农民的房子的时候,遭到了地雷阵伏击。原来,这个姓田的老农民就是当年用自制的土地雷炸鬼子的青年英雄,也许就是电影《地雷战》的一个生活原型。老田头的土地雷炸毁了两辆铲车,但是没炸死人。不是老田头的摆地雷阵的水平不高,而是因为老田头认为,中国人必竟不是日本鬼子,他不忍心伤害自己的同胞。老田头虽然不忍心,但是那里的利令智昏的领导却不客气。那里的领导很高明,很快请来了扫雷工兵,扫除了老田头的地雷阵。

 

(图6-5

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可怜的老英雄怎么样了。唉!英雄老矣,能有房否?

即使鲁迅现在还活着,他面对由脏官、奸商、警察、黑社会联合组成的强大的强拆大军,还能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气吗?他面对可怜兮兮的老田头,还能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牛劲吗?我看未必。所以,现在的社会已经不需要鲁迅了,就是鲁迅还活着,也是没有用的老废物了,就让鲁迅的名字从中小学课本中消失吧!

 

 

冰花

(苏教版,一年级115页)

 

【课文原文】:

小童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

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小童问妈妈:“这花是从哪儿来的?”妈妈笑了笑说:“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

——————————

[说明:无作者。是编辑杜撰的。]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冰花。在这里忽悠是“胡说”的意思。该文假借孩子的口气,仅用“树叶”、“小草”、“牡丹”三种植物就把有趣、神奇的冰花世界打发了,简直是胡说八道!

【学习目标】:

通过读课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对学生说】: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冰花,因为冰花太有趣、太神奇了。冰花变化多端,每天的冰花都不一样,奇妙极了。有的冰花刚看好像某种东西,仔细一看又不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仔细观察一下奇妙的冰花。

根本就没有什么冬爷爷,那么冰花是从哪里来的?

水有一个特点,温度高了的时候就会变成热气,叫水蒸气,所以水烧开了的时候就会冒热气。在冬天房子里暖和,房子里的空气中就有很多水蒸气,但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温度低的时候水蒸气又变成了水,温度很低的时候,水就结成了冰。如果温度升高,冰又变成了水。

因为冬天外面很冷,所以窗子上的玻璃很凉。房子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凉的窗子上的玻璃,先是变成了水,水又慢慢结成冰,就变成了冰花。当温暖的阳光照在玻璃上,玻璃的温度升高,所以冰花就变成了小水滴;玻璃的温度继续升高,小水滴又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对编辑说】:

直言不讳地说,你们伪装“孩子腔”的水平实在是太差劲了!也许你们小的时候没有仔细观察过冰花,也许你们已经忘却了小时候观察冰花的奇妙,所以你们才迫不及待地用“树叶”、“小草”、“牡丹”忽悠冰花。我告诉你们一件真实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到一个同事家做客,他家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宫子奇。小男孩趴在窗子上看冰花,看了很长时间,突然在玻璃上用指头写了这样的字:宫子奇是神仙。我问他:“什么意思啊?”他说:“冰花中好像有一个神仙,我要是能变成神仙就好了。”现在这个男孩在香港工作。冰花在孩子的眼里是有趣的奇妙的世界,能诱发孩子许多神奇的幻想,恳切希望你们能用孩子的语言描写冰花。你们也可以请郑洁渊这样的擅长“孩子腔”童话作家帮忙。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你们让几个孩子观察冰花,然后让他们说冰花像什么?你们把他们的话如实汇总起来,不就变成了一篇很好的课文吗?

再就是,今后不要再用“冬爷爷”、“夏奶奶”之类的忽悠孩子。我小的时候要是看了这篇课文,会认为真的有“冬爷爷”。我会问老师:“冬爷爷长得什么样?”我认为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科学理念,要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他们看到的自然现象。如果不便于在课文中说明,至少让老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解释。比如说,可以将课文改为:“小童问妈妈:‘这花是从哪儿来的?’妈妈笑了笑说:‘这个问题你问老师吧。’

 

 

飞夺泸定桥

(北师大版,四年级44页)

 

【课文原文】:

1935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桥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阴阻拦我军北上,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红军首长早就看穿了敌人和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了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一十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可是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他们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人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红军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远。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了,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对岸增援的两个旅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桥,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声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就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后续的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

[说明:无作者。不知道编辑是从哪里剽窃加篡改的。]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长征中的红军。在这里忽悠也是“吹牛、吹嘘”的意思,也是“蒙骗”的意思。就是吹嘘红军过卢沟桥的经过,蒙骗孩子。

【学习目标】:

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对学生说】:

我没有考证《飞夺泸定桥》是什么时候编入小学课本的,但是我学的小学课本就有《飞夺泸定桥》,还看了电影《万水千山》。从学了这篇课文,看了电影《万水千山》以后,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而震撼,还知道了红军的长征就是北上抗日。从此对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深信不疑。小孩对课本很崇拜,又有电影为证,自然都深信不疑。

我后来通过一些资料才逐渐明白,原来《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是虚构的,所以很吃惊!更令我惊讶的是,现在的小学课本中还有《飞夺泸定桥》!我觉得很有必要把一些资料告诉你们,让你们知道历史的真相。我在这里主要谈四个问题:

其一,关于《红星》报

《红星》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311211日,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1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在红军长征前《红星》报共发行80期。在红军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其地位相当于长征中党中央、中革军委的机关报,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当时唯一以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许多报道鲜为人知,对于研究红军长征史,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19347月至19358月停刊为止,在红军长征前有关长征准备的报道有3期,在长征中《红星》报发刊28期,共计31期。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和极其险峻的形势下,《红星》报及时地传达了党中央、中革军委关于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与战斗指令,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详细报道了长征中红军举行的战役战斗,传播红军与各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消息,记载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实。

其二,红军过大渡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北上抗日

《红星》报真实完整地记载了红军长征战略目标的变迁长征是红军的一次大的战略转移,长征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以前的说法长征一开始就是为了转移到陕北,或者遵义会议后就确定要到陕北。事实上,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着长征的战略目标,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的抉择。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的实践中经过逐步摸索、认识,逐步放弃原有打算,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对此,《红星》报有连续完整的报道,以第一手的资料说明了这个问题。最初预定的战略目标——到敌人远近后方开展游击战争长征的第一个战略目的地——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红军的战略目标经历了5大的调整第一次调整——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新苏区第二次调整——创造云贵川边新苏区第三次调整——创造黔北新苏区第四次调整——从创造云贵川边新苏区到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第五次调整——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其三,“飞夺泸定桥”的不同版本

1、斯诺的版本

我第一次看到描写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书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看这本书的时间是刚上大学的那年秋(1981),我是从大学图书馆借的这本书。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在网上顺便一搜,立即找到了该书,斯诺描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如下:

-------------------------------------------------------------------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破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对残余的敌军阵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有的是窜逃,有的是同红军一起追击,因为有一百左右的四川军队缴械投诚,参加追击。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度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在共军蜂拥渡河的时候,这些飞机企图炸毁铁索桥,但炸弹都掉在河里,溅起一片水花。

安顺场和泸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还会碰到他们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

我看了斯诺的这些描写之后,开始怀疑“飞夺卢沟桥”。因为我学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也说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我看的电影《万水千山》中的也是“只剩下铁链”。斯诺却说:“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但是这时候我还没有怀疑“飞夺卢沟桥”真实性。

2、军队内部两个截然对立的版本

根据后来知道的军队内部的资料,所谓飞夺泸定桥有两个版本。两种版本对泸定桥之战的回忆,竟然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可能同假却很难同真的叙述。第一种叙述是泸定桥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下的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员夺取的;第二种叙述是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下的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 

第一种说法比较流行,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第二种说法好象一直受压制,但从未被压服。覃应机在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硝烟岁月》中,再次强调,泸定桥是他们红十三团侦察连拿下来的,不是杨成武的红四团夺取的。

杨成武早期回忆录,声称对岸:“驻着两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机枪集中在桥头附近,不断地向我们扫射,迫击炮弹也连珠般地飞过来。覃应机则说:“早已侦查清楚对岸只是少数地方杂牌部队,所以,夺桥行动从一开始就只安排了12个人冲锋,扔了几颗手榴弹,敌人就跑了。红军没有伤亡。

两种说法比较,覃应机的版本与陈云1935年向共产国际做的汇报吻合较大一些。红军在控制泸定桥之后,中共中央在泸定城举行了会议,史称泸定会议。这个会议决定派遣陈云到上海去恢复白区党组织工作。此后陈云就在天全县灵关殿离开长征队伍,作为中央代表去上海。同年9月,又奉命离沪赴苏,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10月陈云向共产国际作了关于红军西征情况的汇报。汇报纪录稿长期尘封在共产国际档案中,1996年被发现,后全文发表在中共中央《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3彭加伦版本

后来才知道“飞夺泸定桥”还有一个更早的彭加伦版本。彭加伦写的《飞夺泸定桥》成文于1936年。

彭加伦在长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宣传科科长,他写的文章,自然一切功劳都说成是红一军团的,只字不提红十三团有什么贡献。说起此文的背景,很耐人寻味19367月初,燕京大学美国讲师、记者、作家斯诺来到陕北采访,这被看作是一个向外宣传,特别是向外国人募捐筹款的好机会。8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发起征稿:“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此征文活动,三个月内共收到稿件200余篇,50万字,由丁玲、成仿吾等人参与编辑,最后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统稿成书,共挑选回忆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录等,题名《红军长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既然是为了宣传募捐,自然是故事越精彩有趣、越曲折紧张、越惊心动魄越好。因此彭加伦一篇《飞夺泸定桥》,成为描述泸定桥之战的首选。而斯诺《西行漫记》中对泸定桥之战的绘声绘色的动人描写取材于此。

由于斯诺的再传播,彭加伦讲述的故事,成为对外宣传的主调。不过,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即使是红一军团人员内部不同人员讲述的故事版本,仍然有相当抵触。最突出的是宣传科长彭加仑的叙述比杨成武的回忆显得惊心动魄不少。例如对岸敌人人数,杨成武回忆录说有两个团,彭加伦则夸大到了两个旅以上,红军是以一个团对付两个旅!又如伤亡问题,杨成武的早期回忆,说22个人都冲过了桥,进城与敌人展开巷战,未提有人伤亡彭加仑则声称死亡三人斯诺更绘声绘色地描写这三人在桥上中弹,落入河中。这个问题,直到杨成武1980年代写《忆长征》和《回忆录》等书时,才改变了说法,称三人阵亡,大约是为了与流行宣传取得一致的缘故。十分遗憾的是,就在杨成武最后出版的回忆录中,前后叙述仍不一致:前文刚说了22人都过了桥,接着补充说有三人阵亡,过了两段,又说22人过桥后,每人得了一套列宁装等奖励。

然而,无论有多少不通之处,从此以后,红四团的飞夺泸定桥故事版本,就压过了红十三团的版本。红十三团虽然不服,却也无法扭转宣传大局了。

4、英籍华裔女作家张戎的版本

英籍华裔女作家张戎,写了一本毛泽东传记《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该书中记述了红军过卢沟桥的“真相”。张戎父五十年代就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之职张戎和夫婿乔·哈利戴为了严谨呈现出一个真正的毛泽东,花费了12年时间和精力,访问了毛身边的34名亲友、与毛有过交往的历史见证人116名及接触过毛的各国政要159名,包括六名总统、六名总理、四名外交部长、13名前共产党领袖等,其中有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美国前总统福特、英国前首相希思、达赖喇嘛、斯大林与赫鲁晓夫的翻译、张学良、蒋纬国及陈立夫等;访问毛身边的工作人员18人。同时,深入俄罗斯、阿尔巴尼亚、东德、美国、英国、梵蒂冈等28个国家的档案馆,取得许多闻所未闻的史料,完成这本被誉为威力象原子弹的毛泽东传记张戎找到当年红军出版的记载了过泸定桥《红星报》,还亲自去泸定桥调查,采访到当地一个卖豆腐的老太太红军先头部队到桥边时,指挥部设在离桥不远的天主教堂里,向河对岸已无国民党军的泸定城打炮。当地人大多是天主教徒,其中一位妇女家里开豆花店,就在红军所在的桥边,红军还住在她家。1997年这位妇女已是93岁高龄,但头脑十分清晰,说当年没看到有战斗红军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后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

其三,邓小平对泸定桥之战的盖棺定论

实际上,军队为了鼓舞士气,做一些过分的宣传再正常不过了,共产党的军队如此,国民党的军队也如此;中国的军队如此,外国的军队也如此。但说到历史的时候,就应该还历史一个事实。对于泸定桥之战,邓小平曾在1982年对美国总统卡特(Jimmy Carter)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因体制等原因造成很多高级领导人说假话,邓小平从前也说过很多违心话,但是1982邓小平已经是事实上的“一把手”,那时候只有他说话可以随心所欲了,所以他那个时候没有必要说违心话了。邓小平参加了长征的全过程,而且是高级领导人,还主编过《红星》报,所以邓小平的说法是最可信的了,完全可以作为泸定桥之战的盖棺定论了。也就是说课文描写的“飞夺卢沟桥”的情节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虚构的。

其四,为什么在泸定桥“没有打什么仗”?

邓小片的盖棺定论只是说在卢沟桥“没有打什么仗”,但是没有说明为什么“没有打什么仗”?我后来还想一个问题,蒋介石调动地方军队和中央军对红军围追堵截,为什么卢沟桥没有被炸?为什么“没有打什么仗”?后来我看了一些资料,我的结论是:刘文辉不想与红军火并,故意放走了红军。

刘文辉何许人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川大地主刘文采的弟弟。此人是一个头脑灵活的四川军阀,一直对蒋介石警惕性很高。1940年,张群才坐上四川省主席交椅。刘文辉为了避免被蒋介石中央政府吞并的命运,大约从1942年开始,就与八路军建立了秘密联系。1949129日,刘文辉在西康做了10年的国民政府西康省主席之后,在彭县宣布发动起义,解放军兵不血仞占领西康。

1931年的时候,蒋介石虽然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他实际能控制的地区只有长江中下游5省,山东有韩复榘,山西有阎西山,两广有白崇禧李宗仁,云南有龙云,四川有刘湘,贵州有王家烈,江西还有红军。因此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安内,红军当然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但地方军阀有何尝不是呢?所以蒋介石先后依靠地方和中央军的力量发动了5次围剿,在红军开始长征以后,还亲自到达成都来组织对红军的围追堵截。蒋介石一方面当然是想消灭红军,另一方面也是想让红军与西南三省的地方军阀火兵,他好坐收渔翁之利(这一点在央视后来拍摄的电视剧《长征》中有所表现)面对蒋介石的这种险恶意图,西南三省的地方军阀自然也心知肚明,因此刘湘就说过,如果红军只是路过,我们就让他过,如果红军要是驻下,就赶他走。而红军此时让蒋介石的中央军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想摆脱蒋介石的追赶,对于这些地方军阀,自然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这也就造成了红军有可能和地方军阀沟通,甚至是讲和的可能。不要忘记,朱德在西南三省的影响力,在西南三省的地方军阀的眼里,朱德也算得上是老前辈了。当时守卫泸定桥的部队,既不是蒋介石的中央军,也不是刘湘的军队,而是四川的另外的一个军阀刘文辉的部队。

同是四川大邑刘氏子弟的刘文辉与比他大6岁的侄子刘湘开始为了争夺对四川的全面统治,发动四川历史上的最后一场军阀内战,时间是193210月到19339月。内战的结果,以刘文辉失败退出四川结束。19339月刘文辉带着仅存的12个团从成都退到雅安仍担任第二十四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的职务。1935年,国民党计划在西康建省,任命刘文辉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西康省建立,刘文辉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

刘文辉心里很清楚,蒋介石是想让他与红军拼个鱼死网破,而坐收渔翁之利。刘文辉不敢明着对抗蒋介石,又不想与红军火并,于是刘文辉玩了一个两全的妙招: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实际是放红军一条生路。这样红军很感激他,而对老蒋也有了一个交代。

刘文辉若想真置红军于死地,根本不需要守卢沟桥,一包炸药把卢沟桥炸掉即可。蒋介石是命令刘文辉炸桥的,但刘文辉没有炸。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刘文辉之所以没有炸桥可能是出于种考虑:一是因为泸定桥是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是当地汉藏民族交流的唯一桥梁纽带,而他毕竟是当时的“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如果把桥炸了会激起民愤,这对他的领导地位是不利的1930年代,摄影师孙明经在西康省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学生衣着整齐,令人耳目一新。而一些县政府却破烂不堪。好奇的孙明经就问一位县长:为什么县政府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回答: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我认为,仅从刘文辉重视教育这一点来看,他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官。二是如果炸了桥,过后还是要花钱重修的,这样代价太大了。

后来的实践证明,刘文辉在卢沟桥放走了红军是明智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刘文辉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在“文革”中受到红卫兵冲击,周恩来闻讯后将其转进解放军医院保护起来19761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我的以上看法虽然仅仅是推断,但是1935530日的《红星》报可以证明我的推断是正确的。这期《红星》报有一篇题为《我们已经胜利的渡过了大渡河——四个先头团的英勇战绩》的报道,用长篇幅详细报道了红一团、红三团、红四团、红五团抢渡大渡河的经过。还有一篇题为《一路打到沪定桥》的报道,该报道中说:“(在红一团强渡胜利之后)由于船只太少,我们又有占领泸定桥的任务,于是又派出了两个先头团沿大渡河的两岸向泸定桥前进……(红四团)当他们到达桥边时,敌人数百扼守于桥东端,并已将桥板毁去一半,该团某连不顾一切攀着桥上的铁索,猛冲过去,把敌人吓得胆战心惊,连呼‘缴枪!’‘缴枪!’此时在我们英勇无畏的红色战士的口中所呼出的口号是:‘不要你的枪,只要你的桥!’他们是为执行强占泸定桥的任务而来的,他们只有个意志、就是无论如何要占领沪定桥,他们终于战胜了一切,他们是光荣的胜利了!”现在回过头来再品味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的几句耐人寻味的话:“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事实上就是刘文辉命令他的士兵“故意开乱枪”糊弄蒋介石。否则的话,泸定桥长只有100米,只要在桥头堡有两挺机枪,就是泸定桥上一根木板没拆,就是红军发起集团冲锋,要想突破根本是不可能的

【对编辑说】:

邓小平已经对泸定桥之战做了盖棺定论,记述泸定桥之战的《红星》报也解密了。你们还用这样的课文忽悠孩子是什么意思??我在网上还发现了一些用电影《万水千山》中的“飞夺卢沟桥”片段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视频。现在的老师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解《飞夺卢沟桥》课文,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啊!那些被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忽悠的孩子,他们长大了,知道真相以后,他们还会相信谁?!

如果你们想继续用篇课文蒙骗孩子的话,那么我认为文中的“国民党反动派”这样的说法现在已经很不合适了,应该说“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现在中国大陆的国民党是一个合法的党派,现在的台湾的国民党不但早已经不反动了,而且得到了大多数台湾公民的拥戴。现在的台湾的国民党是靠着真正的实力通过竞选获取执政地位的,各地的国民党的官员也是凭着个人的能力竞选上来的。在民主、法制、文明的宪政国家,任何个人和任何政党都不能以任何方式对其他政党进行恶意侮辱。当年独裁专制的国民党侮辱共产党是“共匪”,共产党就侮辱国民党是“反动派”,后来又改为“蒋匪”。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民主、法治、文明的宪政是世界的主流,也是我国政治改革的必然趋势。再说,现在的大陆的共产党和台湾的国民党已经多次进行高层次的友好对话,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课文中不能再对国民党有“反动派”这样的侮辱性称呼。

再说,当年的红军仅靠几十个字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得到了天下。但是现在的法律多得数不胜数,治国理论多如牛毛,各地各级反腐败的规章制度不知其数,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原因古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个无容置疑的原因就是,所有的孩子从小被老师用《飞夺泸定桥》这样的虚构故事蒙骗惨了,以至于长大之后不再轻信任何人,更不会真心相信那些法律、治国理论、规章制度,等等。

这篇课文让我突然想出了一个军事演习方案,很简单,就是用电影《万水千山》导演模式检验一下现在的军人还有没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不过演习用的弹药不能用真的,要用拍摄电影那样的无杀伤力的教练弹药。

 

 

灯光

(人教版,六年级52页)

 

【课文原文】: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57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楞,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顿时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

[本文作者王愿坚。]

【忽悠类型】:

该文忽悠的对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沙土集战役”。在这里忽悠是“胡说”的意思。就是,这个故事是作者虚构的小说,不是沙土集战役的真实情况。

【学习目标】: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学生说】:

同学们,我先向你们简要介绍一下该文的作者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5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这些内容我是从百度百科中摘录的。

我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学习了他的作品《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党费》。我最先知道《党费》是在5岁的时候。我小的时候好听故事,经常纠缠爸爸、妈妈就给我讲故事。《党费》就是我在5岁的时候妈妈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我妈妈讲得很感人,我和姐姐都感动的哭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党费》是我学的一篇课文,老师给我们讲这一课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又感动得要命。我上了大学之后,才明白了,王愿坚《党费》等故事原来不是真的,是虚构的小说!《党费》原来也是我妈妈在小学学的课文。我妈妈和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都说这个故事是真的,所以我妈妈和我也认为是真的。

同学们,王愿坚编故事的一个“高明”之处就是,以回忆的方式描述故事,给人造成的错觉就是他的亲身经历。《灯光》这篇课文还是用回忆的方式描述。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编辑提醒老师《灯光》这篇课文是作者的回忆录,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事。老师也肯定对你们说,《灯光》就是作者经历的真事。同学们,我现在告诉你们,王愿坚的所有作品都是杜撰的荒诞故事,根本就不符合历史事实。

我现在就以《灯光》这篇课文分析王愿坚的雕虫小技。该文的荒唐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写作灵感的荒唐。触发作者写这篇课文的三个字是“多好啊!”。作者没事到天安门广场“走走”,“走走”就是散步的意思,也是闲逛的意思。结果突然听到了“多好啊!”,于是作者浮想联翩了。事实上这可能吗?不可能!因为“多好啊!”是一个常用语,一个人一生要听到无数次,一年也要听到很多次。因为任何人对任何喜欢的事物都可以用“多好啊!”表示赞赏。但是作者好像是个外星人,一生就听到两个人说“多好啊!”,一次就是那个“郝副营长”,第二次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作者“身后的声音”。荒唐不?很荒唐!

其二,著名英雄无姓名。文中说:“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既然是“著名的战斗英雄”,那就应该直接把这个英雄的名字告诉读者,但是作者却用“郝副营长”代替著名战斗英雄。荒唐不?实在是荒唐之极!

其三,著名战役无确切时间。文中只说“1947年的初秋”。既然是作者经历的终生难忘的著名战役就应该记住确切的时间,如果自己忘了具体的时间了,可以问一下战友,或者是军史编写、研究人员。但是作者却用了一个含糊的时间,为什么这样?就是为了便于蒙骗读者。

其四,违背军事常规。文中说:“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国民党的王牌整编师都是在2万人左右,相当于一个军,而且都是美式装备。一个连多少人?100多人罢了!100多人的一个连敢挑战一个王牌整编师?荒唐不?太荒唐了!

事实上,作者说的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的“沙土集战役”。这个战役是粟裕大将指挥的。对此《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是这样记述的:

---------------------------------------------------------------

1947年)九月八日夜晚六时,我们对沙土集之敌发起总攻。经过半小时的炮火准备,第三纵队首先从北面突破沙土集围寨,进入村内与敌展开巷战。九日凌晨二时,第八纵队从东南方向突入,第六纵队从西北角突入,三个纵队逐步缩小合围困,敌数次反扑及企图突围,均被我击退。我军一面猛烈进攻,一面展开政治攻势,促敌放下武器。该师中将师长段霖茂率一百余人化装逃跑,出围寨不远,被我俘虏,其余敌人纷纷放下武器。至九日凌晨三时,攻歼敌整编第五十七师之战胜利结束。

---------------------------------------------------------------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一个纵队相当于一个军,也相当于国民党的一个整编师。也就是说粟裕是用3:1的优势围攻57师。首先用半个小时的炮火集中轰炸,然后是三个纵队大约67万同时人发起冲锋!事实上,57师中将师长段霖茂是抗日名将,57师是抗日王牌军,曾经面对数万之众的日本鬼子而浴血抵抗,粟裕会指望郝副营长“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在内战中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得民心,当兵的都不愿意为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卖命了。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57师凭着优势的装备,就是面对3倍于自己的日本鬼子,57师也不会不到半天就被完全歼灭。

事实上,仅在1947年,在沙土集战役之前,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已经打了好几个漂亮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在30年代,在山东的大多数的县城家已经有了电灯,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打了这么多漂亮战役,攻克了多少县城?他的部队“著名的战斗英雄”居然没有见过点灯?荒唐不?荒唐太离谱了!

耐人寻味的是,1960年代的大饥荒山东是重灾区,有许许多多的人活活饿死,绝大多数的人是死里逃生。山东临沂籍作家王兆军在他的的《皱纹里的声音》中有如这样的描述:大量的、大量的人被活活饿死!那时的山东,真可以说是饿殍遍野,尸横村巷。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舒同先生,那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当他在济南修建毛、林、周、朱的豪华宾馆时,三分之一皮包骨头的农民正陆续走向坟墓。我的村子,黑墩屯,人口从五八年的一千五百多人降到不足一千人。死去了三分之一!这些死去的人,多是得了水肿和其他因饥饿而派生的疾病。...我的妹妹也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了。”成千成万的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但是许许多多的先烈的领导却迅速堕落为草菅人命的官僚。当数千万人民活活饿死的时候,他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作者的老家诸城又是山东的重灾区之一,许许多多的人活活饿死,许许多多的人在死亡线上挣扎,许许多多的人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走上了逃荒的路……很多人一去不复返,他们的尸骨不知道在哪里成了饿狗的美食,极少数幸运的人走到了关东……我的一个叔叔当时在诸城当小学老师,数次因为饥饿晕倒在讲台上,他的学生越来越少……作者却在酒足饭饱之后在灯火通明的天安门广场悠哉游哉地散步消食,构思着一个又一个领导喜欢的“有趣”的故事……

同学们,我在前面分析《不愿长大的姑娘》的时候,摘录了《对越反击战烈士陵园前烈士母亲可怜的半瓶矿泉水组图)》的部分内容,现将另一部分的的内容摘录如下:

----------------------------------------------------------------

赵占英烈士简介生前所在部队:35207部队58分队,职务:战士,政治面貌:团员,籍贯:云南省嵩明县,汉族,文化程度:初中,出生日期:19634月,入伍时间:19821月,牺牲时间:1984428日。

 

(图6-6

儿子牺牲20年后,母亲才第一次前往陵园祭奠,悲痛的母亲是老山战士赵占英的母亲,今年清明期间,她由侄儿侄媳陪同来到云南麻粟坡烈士陵园看望牺牲了20年的儿子。这是她第一次来陵园祭奠自己的儿子。

 

(图6-7

这位母亲来自昆明附近的蒿明县。近年来,当地政府专门拨款给一些烈士家属一笔祭奠费用,这位母亲才得以20年第一次前往边境为儿子上香。据麻粟坡烈士陵园管理人员介绍,麻粟坡烈士陵墓园埋葬着957位老山作战牺牲的烈士。其中300多位烈士的家属从未来过,大部分是因没有路费而不能前来,有些家属来到陵园竟没有路费回家。强烈呼吁政府要向云南民政部门一样,定期为烈士家属发放足够的祭奠费。

为什么?烈士的母亲要在二十年后才去看自己牺牲了的儿子,而面对儿子的墓碑,只有沉默。先烈们洒血,是为了今天的新中国,先烈们牺牲,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想想今天,我们又做得如何?社会中涌动着一股浮躁与贪婪,功名与利益的争夺,权钱交易的污浊。如果,先烈们在天有灵,看到了今天的结果,他们会不会后悔,用牺牲来作为自己最后的选择。江雪琴会不会讲,她为何要誓死保守党的机密,在酷刑面前而一个字不说,在走向刑场的一刻,心不乱跳,面不改色。刘胡兰在面对铡刀的时候,她还能不能那样镇定自若。董存瑞在托起炸药包的一瞬间,他为什么要发自心底的高喊:为了新中国。

我曾记得,一位边防战士说过,他在边防线的江岸上巡逻,看着江岸被江水冲刷掉落,他痛心的说,祖国的版图上,又缺失了一寸土地,就为这,他心里很难过。朋友,当我们在灯红酒绿的宵夜中度过,当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当我们在安逸的氛围里生活,我们是否把他们也曾经想起过。我们将如何正视他们不瞑的双眼,也许,他们在看着我们的时候,眼神里会有许多困惑。

可怜天下父母心,伟大的妈妈,祝福所有的妈妈,也请大家关注一下这里的一个问题,我们烈士的妈妈竟然是因为没有钱,所以才在烈士牺牲后的二十年才看到自己的儿子,难道我们都不应该反思吗?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多多照顾我们烈士的亲人,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全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照顾他们的亲人,也能让烈士们在地下能安息,让他们不后悔用当初用生命做出的抉择!

----------------------------------------------------------------

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王愿坚1991年才死。他肯定早就知道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的家庭的贫困情况,但是他没有写一篇文章反应真相。郝副营长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解放战争中的确牺牲了很多人,新中国是成千成万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1979年已经是新中国成立30年了,然而有很多像赵占英烈士的母亲还是这样的贫穷,那么在30多年前的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成千成万的像郝副营长的母亲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王愿坚不敢写千成万的先烈的母亲的贫穷,却杜撰荒诞的故事蒙骗世人。事实上1979年的国民党领导的台湾虽然还是实施一党执政的专制独裁,但是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富裕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每一个母亲都能够安度晚年。所以说,王愿坚事实上就是一个丧失了良知的三流文痞,只会用虚假的故事换取某些官僚的垂青,对人民的死活却不闻不问。但是这不全是王愿坚错,还有制度的错。我们选择了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就是选择了专制和腐败,就是选择了谎言和欺骗,谁也没有办法改变。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以铁的手腕杀掉了很多堕落的贪官污吏,但是贪官污吏却像韭菜一样越割越多,直到今天这个样子:人生处处遇贪官,天涯何处无谎言?

同学们,我希望你们将来为促进社会的文明做贡献,文明社会至少有两个标志:任何人都可以说真话,任何公民都有监督官员的权力和方式。只要做到了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说真话,像丧失了良知的王愿坚这样的文痞就会很少了,说假话的文痞就会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只要做到了任何公民都有监督官员的权力和方式,那么贪官就会大大减少。公民如果有教训官员的权力和方式,哪个官员不干人事就用选票把他赶下台,那么公民也就不会整天“闹事”了,警民恶斗、军民恶斗的群体性事件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于是就会出现真正的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对老师说】:

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一个普通小学老师恐怕不敢实事求是地指责王愿坚,但是应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不是作者的回忆录,这是作者虚构的小说,不是历史的真实。

【对编辑说】:

按照我国古人的观点,宇宙是在周期性变化着。12年一个小循环,60年一个大循环。从整个宇宙运动的角度来看,新中国经历了一个大循环。但是新中国的事情有的变化了,有的依然如故。

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政治制度依然如故;官僚阶层在不断地新老更替着,但是贪官污吏越来越多的趋势没有变;谎言的内容在不断变化着,但是说谎的习惯没有改变;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了;道德沦丧的人原来越多了。

军警的变化有自己的特点。从前是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现在是等级森严、待遇悬殊。从前是人民协助警察与坏人战斗,现在是警察很少与坏人战斗,而是每天与人民战斗,与工人战斗,与农民战斗,与所有的领导看着不顺眼的人战斗。

从前的官兵和穷人都一样穷,一起与富人战斗;现在的情况是社会的绝大多数的财富被极少数的富人和赃官占有了。

每年都有很多巨贪潜逃国外享福去了,每年有很多穷人通过偷渡去外国谋生。

现在的孩子虽然都能在电灯下读书了,但是有很多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有很多穷人的孩子时刻担心有辍学的危险,有很多富人的孩子时刻担心被绑架,有很多孩子遭到意外屠杀,有很多孩子自杀,有很多女孩时可担心被富人和赃官强奸,有很多女孩被富人和赃官“买处”,有很多女孩子一边读书一边卖淫,有很多女孩长大了去台湾卖淫、去香港卖淫、去外国卖淫,有很多孩子留学后一去不复返……假如这篇课文是真事,假如人有灵魂的话,那么郝副营长的灵魂会怎么想呢?难道现在这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郝副营长美好憧憬?

从前我们大陆的一些媒体通过造谣的方式侮辱、谩骂台湾的国民党,欺骗大陆人民,但是网络让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点几下鼠标就能够迅速了解台湾的有关情况。

 

(图6-8

从前的国民党是专制、腐败的,是不得人心的,但是现在的台湾的官民党的官员都是公民通过选票挑选出的政治精英。假如郝副营长还活着,假如他现在已经是高级军官,那么他也不敢去台湾作战!因为他很清楚,即使他击败了台湾的军队,也不会击败台湾的民心,现在想在台湾实施“军管”已经根本不可能!我在前面的分析《我愿是只幸福鸟》的时候介绍过,现在的台湾的中小学生都很幸福。

总之,编辑先生(女士)们,现在用这样的虚假故事忽悠孩子已经没有好的意义了。贫穷的孩子学了这篇课文也不会变得富有,富人的孩子学了这篇课文也不会不再担心受到意外伤害。坏的作用倒是有两个:一是,很多孩子会跟着作者学会了写赞歌,学会了撒谎骗人;二是,有些孩子长大以后会恨你们,就像我现在恨从前的小学语文编辑一样。

 
 
 
 

自序  目录  正文(1)  正文(2)  后记